"伊莎蓓拉的房間"演繹一個家族百年故事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3/10/10 下午 08:36:26 / 文化藝術
比利時尼德劇團的《伊莎蓓拉的房間》,自2004年亞維儂藝術節首演,2006年獲法蘭德斯文化獎最佳編劇,演出超過80個城市230場,將於10月13日至15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
 |
導演楊.洛華茲創作《伊莎蓓拉的房間》,演繹一個家族的百年故事。(歸鴻亭攝影) |
導演楊.洛華茲(Jan Lauwers)是比利時重要的劇場導演與藝術家,經常在戲劇表演中結合舞蹈元素,《伊莎蓓拉的房間》是他以伊莎蓓拉的一生,引領觀眾回到有著世界大戰、廣島原子彈、登陸月球與大衛鮑伊流行風潮的20世紀,融合歌唱、搖滾、電子音樂、舞蹈、視覺藝術等元素,採用輕快具感染力的敘事方式動人的角色表現、歷史人文內涵。
楊‧洛華茲表示,這齣戲是為他讚譽具有高度哲學思想與能量的薇薇安‧德‧慕因克(Viviane De Muynck)量身打造,對這位已經67歲的演員,與他已合作10餘年的女演員,演繹一個家族的百年故事,猶如一篇省思20世紀的史詩,他希望透過這樣的女性觀點來敘事,藉此保持一定的疏離與批判性。
 |
《伊莎蓓拉的房間》猶如一篇省思20世紀的史詩。(歸鴻亭攝影) |
《伊莎蓓拉的房間》共有9位不同國籍演員、舞者在台上混雜著法、英、荷、德等各國語言交替演出,並以戲劇、舞蹈、音樂、物件、多媒體等素材融合,楊‧洛華茲說,寫作這齣戲時正是他的父親過世時,激發他以自己家族史為主題,將家人歷經的二戰、廣島原爆大歷史,交融祖母愛上孫子等私人小歷史敘述出來。
楊‧洛華茲說明,劇中場景的「房間」,就是洛華茲父親的房子,他從小看房裡堆滿的埃及、柬埔寨等古文物,卻從不知這些文物的意義,後來才知這些都是西方國家從殖民地搶來的;因此在演出時,他深信劇場是演出者跟觀眾交換能量的場所,會在舞台上擺放真的古文物,如木乃伊型的獵鷹,他認為當劇場出現古文物時,也會改變劇場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