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新意象公共藝術展 分享台北城的獨特記憶
新網記者范詩敏台北特稿
2013/10/17 下午 03:06:02 / 文化藝術
明年是台北市建城第130週年,台北市文化局舉辦「台北新意象—公共藝術民眾參與」成果展,將於10月18日起到30日,每天早上10點在台北市萬華區剝皮寮歷史街區登場。
 |
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劉維公表示,民眾只要以智慧型手機掃描QR CODE,就會產出生動有趣的問題,答對者還可獲得可愛小禮物。(范詩敏攝影) |
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劉維公表示,為配合明年建城130年慶,文化局邀請了6位公共藝術家深入街區與民眾進行互動,藉由工作坊的形式,引導民眾親自觀察城市的生活與空間的變化,以多元的觀點及創作方式發展出8種獨特的城市地圖:青春、聲音、傳奇、希望、味道、速度、消失、未來。
涂維政的「傳奇地圖」分享台北城中經典的15位女性,他說,這些女性都是台灣第一,比方第一位女運動員、教育家、藝術工作者、女記者等等。並邀請民眾根據其職業特質繪製在賽璐璐片上,製作出饒富動感的新式皮影戲。
「味道地圖」由蔡佳吟請民眾將對巷弄生活中所體會到的味道,幻化為文字或色彩表現,儲存在玻璃瓶內來呈現。李昀珊說,「希望地圖」以台北的北門和圓山為基地,透過彩繪石頭和陶板雕刻來表達心中對城市的盼望。
 |
6位藝術家邀請民眾一同觀察台北,共同製作富含台北記憶的公共藝術。(范詩敏攝影) |
創作「速度地圖」的江海泙表示,她認為台北的生活步調相當快,再加上現在乎每人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她設計了12個問題隱藏在行動條碼中,只要民眾回答正確,就可以獲得藝術家親製的黃小鴨公仔一隻。
「消失地圖」和「未來地圖」是徐佳玲以南港為主題,透過互動學習單來蒐集社區裡的小故事,將這些曾經存在的記憶幻化成為卡片書,引導小朋友說出對南港的期待製作出立體地圖。
蔡佳吟邀請參與者收集舊式卡帶隨身聽,並自行記錄可以體現西門町街區特色的聲音,引導分享對西門町的感受,是為「聲音地圖」。帶領製作「青春地圖」的黃啟軒表示,他花了3週的時間找了13位參與者,以影像紀錄的方式蒐集台北市民對於青春的記憶和未來的願景。
另外,在10月18日開展當天,前50位參觀民眾即可獲得由藝術家手作的黃色小鴨公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