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展現新市道-邁向2016世界設計之都
新網記者葉婷娜台北特稿
2013/10/22 下午 06:54:22 / 電子政府
「2016世界設計之都」還有1個月就要決選,預計將在加拿大蒙特婁時間11月18日(臺北時間11月19日)正式宣告2016世界設計之都的決選結果。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特別展現申辦以來,第一波社會設計的具體成果,在設計中導入公共政策,使臺北市清潔隊人員裝備提升以及臺北市街區招牌改造。
 |
臺北市市長郝龍斌認為爭取2016世界設計之都對於臺北市最大的意義在完成實質的城市改造。(葉婷娜攝影) |
臺北市市長郝龍斌表示,爭取2016世界設計之都對於臺北市最大的意義,不在於國際榮譽頭銜,更重要的是透過創意設計融入城市治理,完成實質的城市改造。
在執行的6個月當中,分別收集了4,500位清潔隊員的意見,招開8場工作會議、5場工作坊,並陸續辦理5場市民推廣活動,在考量到了街道尺寸、使用者習慣等問題,新式的清潔箱改善過去不易收取的缺點,首創「折疊收納式」清潔裝備,能夠將所有掃具都可輕易的裝進清潔箱裡頭,改善從前街道上見到的掃具凌亂畫面,而掃具材料方面,則以工業塑膠取代傳統的竹材,還可抵抗腐蝕性,而畚斗則使用環保塑膠材料PP加強表面的硬度,顯得比以往更加耐用,原本每年要消耗108支的竹掃把,改善後可降低到一年只需消耗4支左右,除了考量到工作上的安全性,專業形象中識別色中還特別使用了青山綠水的色彩搭配,有別其他公職人員,也提升了專業優雅的意象。
 |
大同區清潔隊大龍分隊班長鄭建華(左)與隊員周滿仁(右)示範新型掃具。(葉婷娜攝影) |
另外,廣告「招牌」充斥臺北街頭,走在街上稍微抬起頭,便會看到各種眼花撩亂招牌景色,「招牌」通常是人們造訪街道中的第一視覺印象,更反映出當地的人文。這些普遍存在「強迫看見」的招牌街景,卻影響市容甚大,店家對於街道美學、色彩、材質、品牌價值等的認知不足,招牌的文化在臺北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臺北市街區招牌改造計畫」將從城東、中山雙連、內湖、文山、牯嶺街、萬華、大稻埕、天母8大街區選出幾個店家,由設計家跟店家商討合作,用皮革、鑄鐵等材質打造出造型多變的各式招牌,將會完成44面小招牌,現已有24個招牌。
臺北市政府表示,未來北市的清潔箱、手推車以及掃具跟畚斗以及「招牌」的視覺效應,都會以全新面貌在眾人面前呈現,想知道更多訊息可前往
「2013臺北人情way」網站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