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博物館翻譯發表3書 披露珍貴近代台灣面貌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3/11/14 下午 05:18:18 / 經史子集
臺灣數百年來歷經荷蘭、西班牙、美國、日本等國家佔據,也因此產生許多文化交融,不同語文的文獻資料在這些國家離開後散落海外各地。
 |
臺灣歷史博物館今日發表3本翻譯出版品,披露珍貴近代台灣面貌。(歸鴻亭攝影) |
為了搜尋臺灣當時歷史,臺灣歷史博物館近年進行海外臺灣史料調查、有系統出版與典藏,陸續披露16至19世紀世界記錄臺灣的樣貌,今天發表3本外文史料翻譯書,分別是1875年《李仙得臺灣紀行》、1884-1885年間《北圻回憶錄─清法戰爭與福爾摩沙》、1795年在荷蘭出版的《福爾摩沙圍城悲劇》,都是首次披露的珍貴臺灣史料,呈現18、19世紀西方人觀察記錄臺灣社會樣貌。
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呂理政表示,從世界看臺灣,需要借助第一手的資料,這些珍貴史料對於認識臺灣歷史研究有重要意義。從2002年起,臺史博就逐步擬出「臺灣涉外關係」、「臺灣族群互動」、「臺灣現代化」3大研究主題,這次將散落在海外的文獻史料翻譯成中文版,一方面還原歷史,一方面也幫助史學家進行後續的文獻分析,為臺灣歷史留下紀錄。
《李仙得臺灣紀行》是博物館與美國教授費德廉及東海大學教授蘇約翰,重新抄錄翻譯蒐藏在美國國會圖書館,19世紀末美國駐廈門領事李先得的英文手稿,2012年出版原文版,今年出版中譯本。李仙得因為處理美船羅發號(Rover)遇難事件來到臺灣,深入恆春地區與原住民頭目卓杞篤交涉談判,以及瞭解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內容。此次中譯本更新增〈李仙得生平略傳〉一文,以及改繪李仙得9次臺灣踏查的路線圖,對19世紀臺灣涉外關係史有極重要意義與價值。
 |
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呂理政希望透過海外史料,以世界的角度重新看見臺灣。(歸鴻亭攝影) |
《北圻回憶錄─清法戰爭與福爾摩沙》則以清法戰爭期間,法國醫官何內‧科邦(Rene Coppin)的日記、書信手稿,包含親歷戰爭的見聞與圖片,從法國人的紀錄,不經意暴露出這場戰爭的可笑與荒謬,有助於重新了解這段歷史。
《福爾摩沙圍城悲劇》是描寫一位荷蘭新教牧師韓布魯(A. Hambroek),在鄭成功與荷蘭人交戰期間,被派往熱蘭遮城勸降荷蘭人,卻反激勵同胞抵抗,之後遭鄭軍殺害的事蹟。1795年曾被荷蘭人寫成荷蘭文劇本在歐洲流傳,現在在臺灣也可從中譯本一睹故事風采。
臺史博表示,這3本書都是首次披露的臺灣珍貴史料,加上過去臺史博陸續出版關於西方與日本繪製的臺灣地圖集、19世紀西方旅行者旅遊福爾摩沙的故事,希望透過海外史料,以世界的角度重新看見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