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科學獎展現科學實力 馬英九盼增加研究預算經費
新網記者范詩敏台北特稿
2013/12/5 下午 09:39:21 / 卓越菁英
兩年一度的總統科學獎今日舉辦頒獎典禮,分別為數理科學組彭旭明、生命科學組賴明詔及應用科學組盧志遠獲得殊榮。
 |
總統馬英九說,國家在研究經費挹注逐年增長,但相較韓國,仍有進步空間。(范詩敏攝影) |
總統馬英九在致詞時引述《世界是平的》作者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對台灣的印象,台灣有3大不可思議,在資源貧乏的環境之中,憑著豐富的「腦礦」,發展世界一流的科技產品;能在和中國長期鬥爭之下和平相處;區區小國卻能有3,400億外匯存底,堪稱奇蹟。台灣在研究經費的挹注上,從97年的869億到13年的973億元,共增加了125的漲幅,即使如此,還是輸給韓國,盼未來能增加預算。
曾任成大校長的賴明詔,專長研究病毒,尤其在10年前的SARS橫行,發現SARS的特徵,使得病毒疫情能受到控制。馬英九說,當時他正在台北市長任內,因為疫情在市長辦公室連續住了42天,後來要回家時,太太周美青還說,SARS未滅,何以家歸?他表示,多虧當時賴明詔適時返台,才使SARS控制得當。
賴明詔也勉勵年輕學子,好的科學研究必須要有創意,研究必須要有獨創性,再者是要下苦功,第三是要有熱誠;他鼓勵現在的年輕學子要在工作中甘之如飴,才能面對所有挑戰。
盧志遠曾任工研院副所長,並在1989年主持經濟部次微米計劃,計劃總預算高達70億元。盧志遠的研究奠定台灣8吋晶圓產製能力,使台灣能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扮演關鍵角色。馬英九說,盧志遠是他在建中和台大的同學。念建中時,盧志遠12班,他16班,當時就聽說12班有一個人將來可能會得諾貝爾獎,不過他先得了總統科學獎,也期許他能為台灣再次奪得諾貝爾獎。
 |
兩年一度的總統科學獎今日頒獎,獲獎者分別為數理科學組彭旭明(左)、生命科學組賴明詔(右)及應用科學組盧志遠(右二)獲得殊榮。(范詩敏攝影) |
研究工程必須具有業界實績,盧志遠說,研究與實務應兼顧,才能成為一個好的老師。他也舉辦科學類獎項提供學生參與競賽,鼓勵年輕學子朝目標前進。
中央研究院院士彭旭明,建構X光單晶解析實驗室,在過去30餘年,解析出超過1萬個單晶結構,使台灣在國際結晶及結構化學界扮演重要角色。彭旭明表示,年輕人要找到自己的興趣,願意貢獻時間投注心力,持之以恆就會有傑出成果;尤其語言也十分重要,因為許多重要文獻和期刊皆需足夠的外語能力研讀。他說,現在數位化的時代,人手一支智能手機,年輕人易被行動裝置打斷,時間變得分散,更難以專心做事。
總統科學獎自民國90年開始舉辦,今年收到14件提名案,經過遴選小組審查及總統科學獎委員會聯席會議討論後,共選出數理科學組、生命科學組、應用科學組3位得獎人,每位得獎人除獎狀、獎座外,還可得到獎金新台幣2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