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界的窘境 市場無概念技轉有困難
新網記者范詩敏台北特稿
2013/12/19 下午 05:18:50 / 經史子集
全台有5分之1設計或視覺傳達相關科系,台灣設計蓬勃發展,在國際比賽屢獲佳績,然而走出校園,得獎的光環未必能蔭庇未來的出路和薪資所得。
 |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黃新雅以社會公益概念設計的作品,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及教育部40萬元獎金鼓勵。(范詩敏攝影) |
國內市場對設計所應得的報酬沒有概念,客戶端甚至把設計費與製作費合併計算,為了不得罪客戶,大部分的設計師只能認了。今天在教育部主辦、亞洲大學執行的「鼓勵學生參加藝術與設計類國際競賽計畫」頒獎典禮上,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副主席施令紅表示,這種現象在國內一直很普遍,只是目前沒有固定的機制,來保障設計師的基本權益,除非設計師自行堅持與客戶建立共識。
不過她也說,近年來台灣設計不斷在國際上展現實力,能引進國際設計觀念與發展策略回國內,因此市場上開始產生改變,但還是較微弱。
針對設計品付諸商品化的問題,施令紅說,學界一直在發聲,但產業界一直聽不到,希望政府能介入輔導,設置相關的顧問群,建立設計與產業的謀合機制。比方韓國就是產業界全力支持設計的好例子,而這需要有一段時間的潛伏期,不要等到有人得國際大獎,才有人站出來發聲。
施令紅也建議得獎學生勿設立自我屏障,不要被一時的榮譽感綁住。她指出,現在的設計思考模式和以往不同,必須先發現問題再提出看法,注重前瞻性,所以需要長期的努力過程,她鼓勵年輕人要培養抗壓力和持續力,才能在這個領域闖出一片天。
亞洲大學校長蔡進發表示,學校規劃5千萬補助金,幫助學生微型創業,使設計品能夠技轉成為商品,創造多商機。
 |
這次獲得教育部獎勵的作品總計70件,總獎勵金高達323萬元。(范詩敏攝影) |
今年在德國紅點設計概念獎(2012 reddot award: Design Concept)以漂浮式緊急通訊盒(Float Base Station)獲得全場大獎的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黃新雅,同時也獲得教育部培植計畫的最高獎金40萬元,她說會把獎金投注在自行創業上,預計明年將設計概念實際執行。對於獲得國際大獎,而市場未必買帳,她表示會堅持努力。
黃新雅指出,漂浮式緊急通訊盒的設計概念由國內近年天災不斷,比如八八風災時,橋被大水沖走,因災區的基地台不堪使用,災民只能在對岸求救,故衍生出空投風力發電基地台的概念,可幫助災區恢復通訊提高救援率。
這次獲得教育部獎勵的作品總計70件,總獎勵金高達323萬元。而近10年來台灣設計屢次在國際上露面。至今獲得「iF Concept Design Award」-「Top100」以內之作品,已達117件,僅次於南韓的169件,及德國的14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