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天后宮施工履勘 降低加天窗高度恢復視覺原貌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3/12/19 下午 09:06:08 / 民俗古蹟
立委段宜康日前指出澎湖天后宮修復過程有問題,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專家學者本月17日赴國定古蹟澎湖天后宮履勘,今日在文化部說明,天窗是改善潮氣問題,已提出建議降低高度。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施國隆說明澎湖天后宮修復履勘情況。(歸鴻亭攝影) |
民進黨籍立法委員段宜康日前在立法院質詢文化部時,曾2度指出澎湖天后宮修復不當,包括疑似有用水泥塗牆、屋頂出現不尋常的突出型百葉氣窗等。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施國隆表示,澎湖天后宮這次修復重點在改善潮氣過重,導致廟宇屋頂結構及重要物件受損的問題,經比對核准之修復計畫、書圖及施工紀錄,並在現場針對外界質疑之部分詳加檢視後,認為整體修復工程之施作,均能按圖施工,已達到原計畫所預期的「修舊如舊」之效果,值得肯定;但是有些細部問題,如天窗改為排氣百葉窗,外觀顯得突兀,確須改善。
施國隆表示,國定古蹟天后宮的修復費用,文化資產局補助9成,澎湖縣政府負擔其餘部分,而且天后宮有開台媽祖宮之美譽,所以文化資產局極為重視,當外界對修復工程有所質疑時,乃特地再實地履勘,徹底加以了解,這次邀請李乾朗、張嘉祥、薛琴、閻亞寧與曾國恩等5位文資學者及專家組成的調查小組,在澎湖縣文化局長曾慧香、天后宮管委會代表及施工團隊的陪同下,對本次修復施作的範圍逐一詳細檢視,確定天窗是因應改善潮氣問題加裝,的確影響觀瞻,已提出建議降低高度。
李乾朗表示,修復澎湖天后宮沒有做好對外溝通的工作,因為修復有些是用古法,有些是用現代工法,如果完全遵守古法可能無法防震、防風或防水等,反而要經常維修,這並非維修古蹟之道;另外針對加上天窗部份,以過去經驗來說是可以的,但這次是改為百葉窗,並增加高度約30公分,造成廟頂視覺突兀,原因是平面圖看不出立體結構,等修出突出的氣窗才發現問題,這部份將來應該要注意3D預視效果的問題,建議要將天窗高度降低,並且拆掉從外觀可明顯看出有礙觀瞻的2個天窗。
 |
自左上至右下為李乾朗、閻亞寧、張嘉祥與薛琴。(歸鴻亭攝影) |
薛琴指出,外界質疑修復天后宮使用水泥會阻絕通氣造成內部無法散發潮氣並不妥當,但只要比率控制在5%以下就沒問題,且可以提早讓石灰達到強度,這種施工法也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同。
閻亞寧則針對剛施作完的灰泥,被質疑看起來比較白沒有古蹟原味,認為是希臘風,但這是正常的,只要再過幾個月,經過風雨的洗禮,顏色就會接近大家所習慣的灰白色調。
張嘉祥認為,外觀修復完成後未來將針對剪黏、交趾、彩繪等重要的裝飾藝術持續進行調查相關歷史文獻資料,以辦理細部修復工作,並建議未來文資保存應該不要將所有費用都用在修復,而要挪適當比例作為維護上。
文資局表示,天后宮修復進度已達97%,達到預期修復效果,預計年底完工,希望在驗收階段,施工單位能與天后宮管委會緊密聯繫,一併解決未來管理維護上可能產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