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國"蛻變"定位模糊不清 數位影像浮濫
新網記者范詩敏台北特稿
2013/12/21 下午 06:51:32 / 文化藝術
卡夫卡用小說反映自己的人生剪影,吳興國用《蛻變》來看傳統戲曲與當代生活的連結。
 |
吳興國用《蛻變》來看傳統戲曲與當代生活的連結。(歸鴻亭攝影) |
似乎許多劇場和表演團體,都被數位科技模糊化定位了,數位科技只是輔助表演,而非為了譁眾取寵,而忘了表演本身。全戲只有吳興國一人分飾6角,但數位影像的投影呈現,只見類似中國山水墨痕的流動,似乎和劇情沒有太大關聯,在全戲中卻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未知吳興國需靠深厚演技和這個毫無瓜葛的影像彼此對峙,還是和劇本裡的父親、格格不入的大環境相互抗衡。
這部戲探討許多面向:卡夫卡其人、吳興國、傳統與當代、變裝癖、父子矛盾與衝突,但似乎焦點都很模糊,讓人看不到重點。作家張小虹說,吳興國的旦表現得有點「卡」,不知是為了刻意迎合男扮女裝的生疏感,還是吳興國並不擅長反串角色。吳興國除回應自己在學校中有開設相關課程,但還是未做其他解釋。
 |
《蛻變》裡的大蟲「瞪視」著吳興國。(歸鴻亭攝影) |
吳興國認為,卡夫卡的《蛻變》根本完全反映他自己的人生經歷,他說,自己從小在劇校裡接受傳統訓練,每每外出表演時,觀眾都很少,一開始念文化大學戲劇系,才發現和同學、和現代的社會環境有隔閡,在這種情緒底下逐漸思考傳統戲劇融入當代生活的可能性。吳興國自幼喪父,所以劇團等同於他的父親,起初他跨足當代領域,簡直就被劇團逐出師門,因此當葛里柯以變裝癖形象出現,對家庭造成強大衝擊,完全就是他經歷的翻版。
有些人以為,當代藝術看不懂,表示作者很用心,其實是錯誤的觀念。當代藝術的創作者,更應該明白藝術需與生活、大眾拉近關係,而不是用錯綜複雜的劇情結構與花拳繡腿疏遠觀眾,所以該試圖傳達清晰的觀念與結構,才能達到藝術與觀者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