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服飾的故事 見證上一世紀萬華成衣批發興盛史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4/1/24 下午 08:52:35 / 服裝飾品
民國40年代萬華的成衣批發業跟著台灣的紡織業興盛一時,直到民國80年代國人平均所得首度超過兩千美元,對服裝的需求市場更高,全盛時期的萬華服飾商圈服飾店高達兩千多家,是台灣服裝批發業的代名詞,但隨著商圈轉移如今只剩600家。
 |
台北市文化局舉辦「春思—艋舺服飾的故事」特展,見證上一世紀萬華成衣批發興盛史。(歸鴻亭攝影) |
台北市文化局為讓民眾知道萬華成衣商圈的興衰,今日起在剝皮寮歷史街區推出「春思—艋舺服飾的故事」特展,從歷史時間、地理空間、產業聚落與設計創意的多重交織,以「思」與「絲」來呈現服裝多元媒材,別出心裁策劃艋舺服飾產業的人文故事。
文化局長劉維公今天特別穿著由跟隨國民政府來臺的第三代手工服裝設計師許金地手工精製的西服亮相,許金地表示,1916年上海霞飛路上歷經百年傳承的湯姆西服精湛的裁剪縫製技術名聞全國,裁製台灣歷屆總統所著西裝而有「台灣元首的西服店」之稱。
他說,服飾店清末於上海成立,做長袍馬褂起家,後來逐漸轉做西裝,1946年才到台北開店;他從小看著父親為蔣介石做衣服,自己也成為一名西服師傅,一套湯姆西服的工藝流程約有200多道步驟,做一套得花費90個小時,非常細緻。
 |
自左至右為湯姆西服總經理許金地、台北市議員郭昭巖與台北市文化局長劉維公。(歸鴻亭攝影) |
另外,最能展現女性身影的旗袍,曾在民國17年被指定為「國服」,追隨上海師傅學藝手工傳承半世紀榮一旗袍的師傅許榮一,畢生功力的傳統技藝讓旗袍迄今依舊花樣綻放。
1961年實踐家專服裝科設計科成立,正式為台灣服裝產業從大學教育體系培育專業新血,以人文素質與表達服裝設計創作的專業技術與美學風格為目標,是臺灣服裝設計的開創先驅,也是台灣的設計師品牌醞釀的開始。1975年10月發行的專業服裝雜誌《流行雜誌》,1978年5月《王榕生雜誌》都是屬於介紹服裝的專門刊物,穿著成為一種「流行」。
1980年代,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與成衣加工批發商圈的發展在1980後交會後,興衰各自努力。呂芳智與潘黛麗成立杜牧公司,是開設計師品牌的先河;1990年1月國際知名的專業服飾流行雜誌《哈潑時尚台灣國際中文版》(HARPER'S BAZAAR)正式在台灣發行,更加強化設計師、品牌成為操控流行時尚的市場主力。
曾連續獲得4屆世界洋服創意設計大賽冠軍的「制服女王」廖佳琳,此次特展可見其2007年第32屆世界洋服創意設計大賽以刺繡東方飛龍意象,以傳統旗袍剪裁,搭配禮服千格雪紡菱格的托擺設計的作品; 2010年上海世博會台灣館的制服、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禮賓的制服均出自她手。
 |
劉維公參觀「春思—艋舺服飾的故事」特展。(歸鴻亭攝影) |
設計師林國基同時也是芭比娃娃達人與收藏家,最被人所廣知的作品是第一夫人周美青於2012年總統就職外賓酒會令人驚艷的一襲孔雀藍小洋裝,這款洋裝也會與其他7件作品,與芭比娃娃相呼應趣味展出。
玉美人孕婦裝於1960年代從艋舺服飾商圈起家,在1999年開始轉型,開展多品牌策略並在批發、百貨、量販店與網路商店多重銷售通路管道,2012年玉美人孕婦裝成立觀光工廠,成功從衰退的批發商圈走出自創品牌和經營模式的,讓艋舺服飾的故事特展更加完整。
「春思—艋舺服飾的故事」特展將展至3月30日,相關訊息可上
台北市文化局網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