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一響 腳底發癢" 正宗安徽花鼓燈抵台
新網記者林榮芳台北特稿
2010/4/21 下午 10:09:40 / 文化藝術
台灣民間膾炙人口的歌曲《鳳陽歌》唱出花鼓燈的熱鬧氣氛,現在正宗的「安徽花鼓燈」即將於4月25日登上國家音樂廳舞台。
|
作曲家朱曉谷(後左二)、台灣國家國樂團團長卓琇琴(後左三)、安徽歌舞劇院院長宇洪杰(後左四)與此次參與演出者合影。(林槑芳攝影) |
安徽省歌舞劇團一行40人來台,要與台灣國家國樂團合力演出,這是首次花鼓燈與大型樂團合作表演,在大陸還未曾嘗試過這樣的演出,喜歡傳統舞蹈及音樂的民眾一定要來先睹為快。
集民間綜合藝術於一爐,融合舞蹈、音樂與民歌的安徽花鼓燈,以一首《鳳陽歌》中的「左手鑼,右手鼓,手拿著鑼鼓來唱歌……」紅遍全台。此次安徽省歌舞劇院花鼓燈團訪台演出,同是安徽人的名作曲家朱曉谷亦受邀擔任指揮,演出多首富有濃厚安徽特色的經典曲目,讓各樂迷、舞迷一次看個過癮。
花鼓燈是中國安徽的一種民間歌舞,素有「淮畔幽蘭」美譽。其中花鼓燈的音樂更是其魂魄所在,時而節奏鮮明、邊打邊舞;有時也有慢板似的歌唱,展現原鄉深情。
其中最為耳熟能詳的鳳陽花鼓流行於明清,早期為口唱的民間小調,敲鑼打鼓、邊歌邊舞,後因安徽鳳陽地區災荒不斷,許多人離鄉背井以打花鼓唱曲討生活,而一度成了貧窮的象徵。
|
花鼓燈舞蹈是漢民族傳統舞蹈之一,男舞者稱為鼓架子,女舞者稱為蘭花。(林槑芳攝影) |
不過到了現代,鳳陽花鼓倒成了鳳陽人自娛自樂的工具,花鼓演唱更是普遍,舉凡節慶喜事宴客,鳳陽人總要熱情表演一番,以表達歡樂的心情。花鼓的打法、舞步甚至演唱都已經融合了當代的演出技巧,在保有傳統地方特色的同時,也看見了更加活潑多樣的表演形式。
安徽歌舞劇院院長宇洪杰解釋,「花鼓燈」是一種喜事節慶所產生的舞蹈形式,不只是拿鼓,還常搭配扇、傘、手絹等作演出。花鼓燈是漢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由燈歌、音樂、舞蹈三個要素所構成,是一種廣場群眾性的活動,每到傳統節慶時,街上就會有很多大小花燈,老百姓就會邊跳舞邊賞花燈,而所跳的舞也就是賞花燈的肢體動作組成,如夫妻觀燈。
《鳳陽歌》的作曲者朱曉谷表示,花鼓燈在民族舞蹈裡是必學的舞,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將花鼓燈搬上舞台與大型樂團合作,這樣的演出模式讓音樂更豐富了,在大陸都未曾有過這樣的經驗,這是第一次,就在台灣。
花鼓燈又名為東方的芭蕾,以一句「鑼鼓一響,腳底發癢」便可看出當地百姓對花鼓燈的熱愛。此次台灣國家國樂團副指揮陳炫合也率領多位台灣音樂家演奏多首作品,不僅欣賞安徽文化特色,也能感受本土音樂的風采,有興趣的樂迷千萬別錯過這場難得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