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州庵新館開館 首展"穿越林間聽海音"
新網記者麻念台/林美杏台北特稿
2010/4/28 下午 07:21:11 / 文化藝術
當網際網路開始盛行,純文學則愈來愈被視為小眾文化,但是今天下午,幾乎大部份廿世紀文壇菁英都在紀州庵新館聚首。
 |
為紀念上世紀縱橫半個文壇的林海音,台灣文學巨擘難得共聚一堂。(歸鴻亭攝影) |
所謂冠蓋滿京華,上一世紀五、六零年代的文人都為了紀念身兼作家、編輯、出版人多重身份的林海音而來,台北市文化局為隱身於台北古亭同安街小巷裡的市定古蹟紀州庵開館的首展,當年文壇作家朋友尊稱為「林先生」的文化人舉辦的一場文學饗宴,名為「穿越林間聽海音-林海音文學展」,展出她影響文壇甚深的手稿與文物。
台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表示,今天在這個場合看到許多前輩的出席,一同聚集在這小小的空間有些許感慨,當然她也感謝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李瑞騰能將籌備多年的展覽從台南移至台北,謝小緼說未來在任期內將舉辦多場類似的活動。
李瑞騰表示,文學就是這麼奇妙,把平面的東西立體化,把靜態的東西動態化,未來要多加推廣相關活動,而活動只是一種形式,一切我們認為美好的東西,就該繼續傳承下去。
文訊雜誌社封德屏主持這場文壇盛會時,特別介紹林海音的台灣第一位工程博士專任文學院教授的長子夏祖焯(夏烈),與專程從澳洲墨爾本回國的女兒夏祖麗。
夏烈致詞時還特別提到母親與其父夏承楹(何凡)生活中的趣事,包括他們在家為瑣事的爭吵,現在想聽他們的爭吵都不可能,但也再也聽不到他們的歡笑。
藉由這場文學盛會,也讓許多文學界名人得以重聚;林文月表示,她是經由林海音的鼓勵與建議,轉往創作面向發展,讓自己的作品不再是那麼學術性的東西,對她而言也是一種改變。
 |
瘂弦走過純文學書屋的身影,許多書籍使他不再孤獨。(歸鴻亭攝影) |
接續林海音擔任《聯合報》副刊主編的瘂弦指出,林先生生前經常告訴他「這裡拉人一把,那裡拉人一把;這裡放人一馬,那裡放人一馬」,也因為林海音曾經拉他一把,使他特別感激,不過表示林海音是不是放過他一馬,則不足為外人道也,但從此瘂弦把這段話當成自己的座右銘。
他最後說,老一輩的文學家是滿臉慈祥,自己看不見背影,他的背影應該是相當的悽涼,道出老文學家的心境。
兒童文學工作者郝廣才則說,當網路出現,純文學的出版就很難生存維持,「我們就像北極熊,可能比前輩更會游泳,可是不幸已經淹死了,因為冰都融了。所以我們應該要變成海豚,文學出版業才能生存。」
主辦單位台北市文化局請在場的文學家簽名,鍾鼎文、辛鬱、莊靈、薇薇夫人等數十位文壇老將留下歷史見證,隨即舉辦了一場《半個文壇,一代風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座談會,由李瑞騰主持,與林良、隱地、夏祖麗暢談林海音女士的生涯、創作、風格及成就與歷史座標。
林海音曾是北平第一位從事採訪工作的女記者,所寫的自傳式小說《城南舊事》,獲亞洲周刊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更同時扮演台灣文學發展的重要推手,擔任《聯合報》副刊主編期間,長期提攜創作者,像是黃春明、七等生等,所展現的氣度胸襟為人稱道,而創辦的《純文學》雜誌更是文壇重鎮,讓她在台灣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項紀念展展出內容包括林海音親筆手稿、與作者往來信札、重要文件、出版著作複本;北京城南胡同模型;《城南舊事》廣播劇與生涯紀錄片播放;住家客廳、何凡書房、純文學書屋場景模擬等,自即日起展出至8月1日,另有系列的活動來勾勒台北城南的特色,文化局也希望能透過系列講座對談,來凝聚此區既有的文學能量與氛圍。
紀州庵全盛期共有主屋、別館、離屋等建築,主屋曾是作家王文興少年時期的居所,也是小說《家變》的場景,現僅存離屋但尚未修復完成,目前於離屋旁另建的新館已完成並今日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