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明開場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0/6/25 下午 10:28:49 / 文化藝術
費城美術館的大師畫作終於來台開展,該館館長堤莫斯‧魯伯(Timothy Rub)今天親自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解說來台展出共33位藝術家、58件的油畫與雕塑作品。
 |
費城美術館館長堤莫斯.魯伯親自前來台北參加畫展開幕。(歸鴻亭攝影) |
成立於1876年的費城美術館收藏近22萬5千件藝術史上頗具代表性的作品,藏品涵蓋了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與雕塑、中國瓷器、建築裝置到當代藝術,其中又以豐富的印象派及後印象派藏品,以及畢卡索、馬諦斯與杜象的收藏為傲,這次雖然只來了58件,重量級藏品卻不少。
馬諦斯(Henri Matisse)和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的作品最多,6幅與5幅,差不多是展品五分之一,比較兩人的風格,此次馬諦斯的作品集中在1920年代,已經看不出最初迷戀於新印象主義風格,而發展出野獸派的畫風之後的表現,都是以女人為模特兒的畫裡,大都背景繁複而人物朦朧,唯有《黃衣宮女》色彩豔麗,與左方八角桌與花瓶的灰色調明顯感受透過色彩的對比表現出光線的配置;而雷諾瓦的印象派畫風洋溢著溫柔詩意的氛圍,展出的作品已是他發展出個人獨特的風格的中晚期,其中最早的《勒岡小姐》以自然寫實的筆調烘托出畫中的女子與簡單的空間,與馬諦斯的大膽用色大異其趣。
 |
巴斯金畫作"在扶手椅上睡著的女人"。(歸鴻亭攝影) |
印象主義的創立者之一莫內(Claude Monet)這次有4幅,全是寫生,風格雖梢不同但也看得出終其一生都堅持印象主義的原則和目標的作風,都表現在作品中,1875年的《日落的海景》與另一幅他更著名,現在收藏在巴黎的馬蒙丹美術館內,1873年創作的《日出印象》,雖一日出、一日落,幾乎就是莫內的標準風格。
米羅(Joan Miro)與夏卡爾(Marc Chagall),一個西班牙人、一個白俄羅斯人,乍看畫風雷同,要硬分野則米羅較明亮如孩童般的純樸天真、夏卡爾稍陰黯如他貧困猶太家庭給他的影響,兩人都是立體派的佼佼者,而米羅已經走向超現實。
另一位更從立體先驅並快速成為超現實派大師的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超過75年的藝術生涯中,他創作了上千件的作品,也是米羅那樣的西班牙人,這次展出一張小品《茶壺與茶杯》與他生命中十分重要兩個家庭組合的《女人與小孩》。
還有梵谷的《雛菊》、塞尚的《蘋果與酒杯》、《塞尚夫人》與馬內、竇加、莫內、高更、羅丹、莫迪里亞尼、杜象、歐姬芙等的畫作,值得找一個悠閒的夏日午後,去北美館親炙一下世界級的經典名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