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電影節公布波蘭華沙為今年"主題城市"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4/5/5 下午 05:12:17 / 演藝動態
2014台北電影節公佈今年的「主題城市」為波蘭華沙。一向是影迷詢問度最高的「主題城市」單元,今年帶領觀眾來到文學歷史重鎮波蘭華沙,多部影史經典以全新數位修復版進行放映,包括台灣影迷熟悉的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以及華依達(Andrzej Wajda)、贊努西(Krzysztof Zanussi)等多位波蘭導演的作品;另外還有最新的波蘭新銳導演、國際影壇得獎佳作。
|
《沙漏療養院》描述一位青年乘坐列車前往探望住在療養院中垂死的父親,即將被拆毀的療養院勾起他許多回憶。(台北電影節攝影) |
華沙這座城市走過了中古世紀的輝煌燦爛,卻在二戰時幾乎遭到全毀,波蘭電影反射了這座城市在重建家園的心路歷程中各層面的思索,並養育出一代又一代享譽世界影壇的導演,而去年電影節一次選入5部波蘭電影,讓波蘭電影重新受到矚目,也成為去年問卷調查中最想看的主題城市。
近年波蘭新銳導演作品在國際影壇接連締造亮眼的成績,包括奪下多倫多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等多項國際大獎的《依達的抉擇》(Ida),講述少女踏上尋親之旅,卻發現雙親為受納粹迫害的猶太族群,被迫面臨人生的抉擇,影片在法國上映首周末即吸引十萬觀影人次,創下非本國、非英語片上映的票房紀錄,為去年度受邀至最多國際影展的波蘭電影;同樣碰觸猶太議題的《沉默的共謀者》(Aftermath),以剝洋蔥的手法,描述一對兄弟意外揭開村裡猶太人在二戰期間遭到屠殺的秘密,本片也因揭露波蘭人不願面對的一段歷史而引發爭議,在國內上映時甚至遭到戲院禁演;《吟遊吉普賽》(Papusza)取材自吉普賽女詩人帕普薩的真實故事,帕普薩以詩文記述吉普賽人的生活,卻因違反族人不能習字的傳統,進而走向毀滅之路…影片以極富層次的黑白影像呈現吉普賽人在波蘭共產政權下的流離失所,以及女性在男權社會下的壓迫。
|
《聽女友的話》以懸疑手法講述一名少年為挽回女友而逐步犯下難以抹滅的錯誤(台北電影節提供) |
去年電影節介紹《以慾望之名》導演的首部作品《人生三三景》(33 Scenes From Life),具導演半自傳色彩,透過幸福的藝文家庭面對死亡陰影、彼此互相扶持的過程,品嘗人生失落與無常的真正滋味。《床上的陌生人》(In a Bedroom)為去年金馬影展《泳敢愛》導演的首部作品,片中40歲的女主角藉由上網賣身換得一宿溫飽,卻無法在情感上與他人發展出真正的親密關係,刻劃中年危機婦女的脆弱與堅毅。囊括芝加哥影展、蒙特婁影展等各大國際影展觀眾票選獎的《人生多美好》(Life Feels Good),從樂觀、略帶童趣的觀點詮釋腦性麻痺患者渴望與他人溝通的心境,有如波蘭版《潛水鐘與蝴蝶》,男主角Dawid Ogrodnik對角色的精湛揣摩,一舉奪下波蘭電影獎最佳男主角,電影節也正力邀其來台。
實驗性風格強烈的《龐克安那其》(Made in Poland),以透過造反行動找尋生命意義的青年,點出對國家政治、宗教及社會的批判,影片各段標題更以The Clash、Sex Pistols等知名龐克樂團的歌曲為名,充滿無政府主義。被譽為「波蘭近二十年最酷電影」的《自殺聊天室》(Suicide Room),描述富家少年因無法承受同儕的言論霸凌,選擇躲到虛擬網路世界,卻逐漸開始分不清虛實,甚至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音樂傳記電影《嘻哈啟示錄》(You are God),講述勞工階級出生的波蘭嘻哈樂團主唱,因無法承受一夕成名的壓力而選擇結束生命,宛若波蘭版《CONTROL》。
取材自真實社會事件的《聽女友的話》(The Word),講述一名少年為挽回女友而逐步犯下難以抹滅的錯誤,審視時下青少年變調的愛情觀,導演成功營造懸疑氛圍,也讓本片入選今年柏林影展水晶熊獎競賽單元。《死亡的變奏》(Field of Dogs)為《驚艷布魯哲爾》導演的新作,影片描述男主角在一次意外中失去愛人與好友後,陷入無法自拔的生死哲思探討漩渦,虛幻與現實交錯,取鏡、視覺意象與敘述方式充滿文學詩意。
除了波蘭電影的當代新潮,電影節也將引進多部數位修復版的波蘭大師經典名作,包括奇士勞斯基在「藍白紅三部曲」之前最為人熟知的《雙面薇若妮卡》(Double Life of Veronique),影片描述兩位同名、相貌相同的女孩,互不相識但心靈相通,兩人的命運與感受彷彿被彼此牽動著,本片榮獲1991年坎城影展最佳女主角、影評人費比西獎。而奇士勞斯基首度獲國際大獎的劇情長片《電影狂》(Camera Buff),描述一位平凡上班族為迎接新生兒來臨買了攝影機,並熱衷於透過攝影將真實生活轉換為藝術創作,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使他開始思考,作為一個電影創作者是否應該堅持或妥協?
|
奇士勞斯基的《雙面薇若妮卡》描述兩位同名、相貌相同的女孩,互不相識但命運與感受彷彿被彼此牽動著。(台北電影節提供) |
耶吉卡瓦萊洛威茲(Jerzy Kawalerowicz)改編自真人真事的《修女喬安娜》(Mother Joan of the Angels),描述17世紀一位神父來到村莊為女修道院驅魔,卻愛上著魔的女院長喬安娜,引發一連串的騷動,本片在1961年坎城影展首映時引起震驚,獲評審團特別獎,片中對宗教的批判與魔性即人性的論點一度讓本片遭到禁演。沃依切奇哈斯(Wojciech J. Has)的《沙漏療養院》(The Hourglass Sanitorium),描述一位青年乘坐列車前往探望住在療養院中垂死的父親,即將被拆毀的療養院勾起了他許多回憶…影片風格詭譎、場景色彩瑰麗,獲坎城影展評審團獎。贊努西的《寂靜太陽年》(A Year of the Quiet Sun),透過一段美國大兵與波蘭寡婦的愛情故事,暴露了比政治戒嚴更教主角難以承受的情義掙扎,本片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為導演最平易近人的一部作品。另外還有華依達「抵抗三部曲」中最受推崇的《灰燼與鑽石》(Ashes and Diamonds),以及波蘭斯基一鳴驚人的首部劇情長片《水中之刀》(Knife in the Water),都將透過數位修復在大螢幕精彩重現。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將於6月27日7月19日舉辦,片單將陸續公佈於
2014台北電影節網站及
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