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惡化快 高危險群應定期篩檢
新網記者吳青蓉台北報導
2014/7/25 下午 06:03:14 / 健檢抗老
7月27日是全球抗頭頸癌(口腔癌、鼻咽癌、食道癌等)日,頭頸癌患者比一般人少活16.3年。
57歲的崔先生,抽菸及嚼檳榔時間超過30年,4年前嘴巴有傷口難癒合,原不以為意,3個月後,嘴巴突然張不開,就醫後發現罹患口腔癌第4期,在醫師治療下,進行放療、化療與清瘡手術,恢復狀況良好。
頭頸癌是造成世界各個國家民眾死亡與殘疾的主因,國際頭頸部腫瘤聯盟(IFHNOS)表示,希望透過這個全球抗頭頸癌日,提醒民眾重視,同時結合政府、產學界及民間力量,共同為控制頭頸癌而努力。
亞洲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侯勝博表示,據統計調查顯示顯示,台灣十大癌症中,口腔癌排名第5,口腔癌、鼻咽癌與食道癌等等都是屬於頭頸癌的範疇,患者與國人平均壽命相較下少活16.3年,幾乎是所有癌症患者中最短命、最早夭。
口腔癌近年來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好發年齡多集中在40至70歲之間。過去多被視為中年以後才容易罹患的口腔癌,近年來年齡有下降趨勢;臨床上,不乏二、三十多歲的案例,它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
侯勝博強調,台灣喜愛抽菸、喝酒、吃檳榔,往往發現問題,接受治療時,大多已為第四期。反觀美國人在罹病第一、二期就積極治療,因此在頭頸部癌症方面的治癒成效,才會顯得美國優於台灣。然而實際上只要國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台灣第一、二期的患者治療成效不亞於美國。
醫學界集合眾多學者之力完成口腔癌新書出版,台灣本土藥廠,也相繼投入頭頸癌相關新藥的研發,學界更和產業界攜手進行全球性頭頸癌臨床藥物試驗,民間成立了台灣口腔癌防治協會,每年舉辦各項活動與口腔癌相關巡迴演講,增進國人對口腔癌的認識,高危險群應每兩年接受1次口腔癌篩檢,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