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獎首獎獲選展 北美館"莫里諾-周育正計畫"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4/10/2 下午 06:08:52 / 文化藝術
臺北市立美術館自2011年「臺北美術獎」開始,提供當屆首獎獲選者舉辦個展,藉以觀察及獎掖藝術家後續的創作發展。2012年臺北獎首獎獲選者周育正將於10月4日發表新作個展《莫里諾―周育正計畫》,與一位出生於1950年代的英國藝術家桀夫.莫里諾(Geoff Molyneux)為合作對象,周育正重新演繹莫里諾不同時期的創作,透過彙整與再現,展現出另一層次的桀夫.莫里諾,同時也引發與延伸更當代性的提問,諸如版權、重製、藝術品等議題。
|
2012年臺北獎首獎獲選者周育正(左)與他要重新演繹的英國藝術家桀夫.莫里諾(右)。(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莫里諾―周育正計畫》根基於兩個不同世代、不同藝術體系、不同文化下的兩位藝術家周育正與桀夫.莫里諾,對於藝術演進的時代感之於個人創作歷程的深切感受,進而發展出從世代及時代角度切入的合作創作模式。
周育正與莫里諾結識於2013年的英國,莫里諾這位出生於50年代的西方藝術家,其創作歷程參與並見證了70年代至80年代的西方藝術發展脈絡,而周育正養成於台灣90年代的西方藝術史教育系統,在時空與世代的差異下,與莫里諾的相遇開啟了周育正當年初探西方藝術的情景。
周育正認為藝術的發展與世代間的聯繫有密切關係,當代的藝術創作可以透過反思過去而再造新事物。在此計畫中,周育正自莫里諾的作品中擷取創作及視覺元素,重新編排並再次創作。整體計畫包含兩個互相獨立又彼此相連的展覽空間,其中一間展示周育正以多種形式「再創作」莫里諾原作的平面作品,包含繪畫、壁畫及壁上雕塑等;穿過展間後方的通道進入如同鏡射般存在的另一展覽空間,則抽空所有展品,僅在展牆上繪有色塊,產生作品消失的空間狀態,並有兩本內容各自獨立的展覽手冊:分別為由莫里諾編輯,如札記式的白色圖錄手冊;以及由周育正會同文字作家楊季涓與莫里諾進行郵件訪談並結合莫里諾作品圖的螢光橘色手冊。兩本手冊在螢光燈的照射下有近似負片般效果,讓圖像與文字如透過有色濾鏡般浮現。
對周育正而言,此計畫的呈現如同拍攝一場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場景,其中東西方藝術與文化體系在此交錯,通過物質上的合作與串聯,關注在現成事物的連結中產生出另類的藝術運作模式。周育正的藝術計劃多以「中介者」的角色提案或媒合他視為「現成物」的個人、企業或機構組織,藉由「提案式」、「媒合式」的藝術創作計畫,透過轉移、轉讓、或是時間、地點等「工作程序」的操作產生出的成果,在來源與成果之間相互辯證,而塑造出他稱之為「設計詭計」的體系。
《莫里諾―周育正計畫》將自10月4日展出至11月30日於北美館地下樓展覽室E、F舉行,並於10月5日下午在地下樓F展區舉行藝術座談,將由北美館館長黃海鳴主持,藝術家周育正、英國藝術家桀夫.莫里諾及藝評呂岱如、簡子傑、徐建宇等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