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84年 臺師大師生發現新種"泰雅鈍頭蛇"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5/4/10 下午 03:56:08 / 經史子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團隊,在臺灣發現世界首見的新物種「泰雅鈍頭蛇」,牠分佈在雪山山脈周圍,恰巧和泰雅族傳統領域重疊而得名,大多吃右旋殼的蝸牛,演化導致牙齒左右極不對稱,這也是首次由國人發表本土特有蛇種,距上次日籍學者在臺發現新種蛇類,相隔84年,這些研究成果刊登於《動物文稿》(Zoological Scripta)國際期刊上。
 |
由師大生科系副教授林思民(右)、研究生游崇瑋(左)發表世界新種「泰雅鈍頭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提供) |
由師大生科系研究生游崇瑋、副教授林思民組成的研究團隊今日發表世界新種「泰雅鈍頭蛇」,的右頷有20枚牙齒,但是左頷只有11枚,是目前已知的鈍頭蛇之中齒式最不對稱的種類。
林思民表示,這個新種蛇類發現過程仰賴非常多人的協助,先是發現不同海拔的鈍頭蛇在體色、鱗片、眼睛顏色、對食物的偏好上都有差別,促使游崇瑋利用遺傳、形態進行分析,發現除了現今大家認知的「台灣鈍頭蛇」外,早年圖鑑中曾列入的「駒井氏鈍頭蛇」其實是個有效的物種,再加上新種「泰雅鈍頭蛇」,台灣總共同時存在著3種鈍頭蛇。
這3種鈍頭蛇無論在遺傳上、形態上、鱗片上和牙齒的對稱性都有著很大的差別,「泰雅鈍頭蛇」主要出現在中北部,「駒井氏鈍頭蛇」主要出現在中南部,而「台灣鈍頭蛇」則全島都有分布,在台灣中部一些地區甚至有機會看見3種鈍頭蛇同時出現;不過,3種蛇即使碰到面,也是井水不犯河水,在遺傳上完全不會混雜,DNA驗起來很純。
 |
世界新種「泰雅鈍頭蛇」生態照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提供) |
助。最早的觀察其實起源於師大教授杜銘章的研究生,也是催生「石虎森林」系列活動的新世代藝術家林家蔚。他在碩士班研究鈍頭蛇食性的過程中,就已經發現不同海拔的鈍頭蛇在體色、鱗片、眼睛顏色、甚至對食物的偏好都有差別。這個研究動機也促使後來的游崇瑋同學同時利用遺傳與形態針對臺灣的鈍頭蛇進行分析。
經過檢測大量的標本,游崇瑋發現所有的鈍頭蛇都以蝸牛和蛞蝓為主食,但是每一種鈍頭蛇可能會有自己特殊的偏好。在頭部的形狀上,泰雅鈍頭蛇的頭部和下巴最長,而臺灣鈍頭蛇的頭最短。在眼睛的顏色方面,泰雅鈍頭蛇和駒井氏鈍頭蛇的眼睛偏黃,而臺灣鈍頭蛇則有雙紅色的眼睛。鱗片的構造,臺灣鈍頭蛇是完全平滑的鱗片,駒井氏鈍頭蛇是粗糙的鱗片,而泰雅鈍頭蛇的鱗片則介於兩者之間。最有趣的是,為了攝食殼形大多為右旋的蝸牛,幾乎所有的鈍頭蛇都演化出左右不對稱的牙齒構造;而泰雅鈍頭蛇的牙齒是現今所知的鈍頭蛇之中左右差距最大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