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會主張"門診減肥計畫" 破除醫院弊端
新網記者鄒孟芸台北報導
2015/9/17 下午 06:17:12 / 醫療保健
為了避免醫院固定有限的醫護花過多時間衝門診量或看輕症,讓醫護無用武之地,也壓縮了提供住診和急重難症服務的量能,醫改參照專家建議,設計了四大<門診肥胖指數>,體檢全國的醫學中心。分析發現,新光、國泰、亞東、萬芳與馬偕等5家醫院,每百元健保收入高達55元以上來自門診,以提供門診為主要收入來源,可稱為「胖門診」醫學中心,雖都為醫學中心,卻有人過度「拚門診」、「看輕症」,肥了門診、瘦了急重難症。
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質問,健保醫院總額每3元就有1元進醫學中心口袋,但不是都以照顧急重難症或住院為主。台灣醫學中心高達26家,遠超過每200萬人配置一家醫學中心的標準,整個台灣最多只需要11-12家「正港的醫學中心」。但無法理解的是,即使有超過一倍的醫學中心,重症病患仍然門診一號難求、住院一床難求,使急診室像難民營。
從門診量績效值去評比,考量各醫學中心規模大小相差很多,如果單看門診量來判定恐失公允。所以專家建議考量實務多以病床數來衡量醫院規模大小,因而選擇利用這指標,來衡量醫院衝門診之績效,但發現馬偕、新光、亞東、萬芳、台大、國泰、彰基、成大、中榮依舊超標。再透過初級照護比率分析,醫學中心平均每百位門診病患中,有14.5位是在基層就能處理的輕症。超過醫學中心平均值的有萬芳、慈濟、林口長庚、三總、奇美、馬偕、國泰、北榮。
健保法規定採「同病同酬」支付門診費用,但健保開辦這20年來卻從來沒有落實,不僅導致同病不同酬的亂象,也造成不同病同酬逆向淘汰的負作用。劉淑瓊期許健保會及衛福部趕緊出手,依法行政,儘速完成門診「同病同酬」的支付標準修訂計畫,讓醫病雙方都負起責任,別把「醫學中心」當成「門診輕症中心」。
劉淑瓊說,衛福部掛保證通過的醫學中心,身為醫療金字塔體系領頭羊,並享較高的健保支付標準,理應依據「醫學中心任務指標基準」,將重心放在為急重難症患者提供住院服務。但醫改會分析卻發現,醫院空享加成給付,卻未盡到提供急重難症醫療服務的重責。醫改會主張明確訂出醫學中心門診、住診費用比例及建立輕症比例過高的核扣機制。衛福部應儘速破除「同病不同酬」、「不同病同酬」的支付弊端,並建立醫學中心淘汰退場機制。劉淑瓊也呼籲民眾,別把醫學中心當成看輕症的大型門診中心,以免將來遇到急重難症沒人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