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聖經級"修復DNA大師 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新網記者鄒孟芸台北報導
2015/10/7 下午 08:01:02 / 卓越菁英
諾貝爾獎從1901年至今化學獎已頒發107次, 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今天揭曉,由瑞典學者林達爾以及美國學者默德里奇、桑卡以「修復DNA的機械作用研究」共同獲獎,3位得主皆為DNA修復「聖經級」的人物,國內學者對他們得獎都不意外,只是納悶為何這麼晚才得。
吳瑞裕表示,DNA缺陷可能是「外因性」的,例如紫外線造成皮膚癌,也可能是「內因性」的,人類細胞平均每複製10億次,就有可能出錯一次,這時就得靠DNA修復機制,維持人體健康的運作,如果DNA無法修復,就會生病。
清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胡紀如表示,DNA修復領域是基因工程的關鍵基礎,現今遺傳疾病、標靶藥物、生物科技、基改食品等,都與DNA修復有關。台灣大學生化科技系教授莊榮輝表示,DNA修復理論太重要了,「是維繫所有生物生存的關鍵」,科學家了解其中機制,就能研究如何避免出錯,進而避免疾病、拯救生命。
中央研究院院士吳妍華表示,3人對DNA修復理論架構貢獻卓著,早就應該得到諾貝爾獎。尤其DNA修復對癌症研究非常重要,許多癌症都是因為基因本身不穩定、出錯而導致,各國都有不少學者埋首鑽研。
微中子是宇宙中數量第2多的粒子,每秒鐘有數兆個微中子穿過人體,但科學家對它們的本質不甚瞭解。諾貝爾委員會成員、斯德哥爾摩大學物理教授艾斯曼說,「這項發現將改變物理學相關書籍,因此確實是重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