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際接軌 立法院今通過"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草案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5/11/9 下午 06:04:07 / 電子政府
我國首部《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草案,歷經專家學者研究、16次諮詢會議及多次機關會商會議、公聽會等過程,於今年8月陳報立法院審議後,今日經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審查通過。
|
水下發現日軍二次大戰之運輸艦「山藤丸」。(文化部提供) |
文化部長洪孟啟表示,今日所通過的草案條文,除行政院所提之草案版本外,並整合立委陳碧涵、邱文彥等28位委員所提版本而成,內容包括水下文化資產的保護與管理、權利歸屬、所涉海域範圍之處理、在罰則上最高處1千萬元罰金及其他相關規定。
文化部指出,自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1年通過《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並於2009年1月正式生效,成為針對水下文化資產保護與管理的國際公約以來,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已成為國際文化資產工作發展的新趨勢。
鑑於此一國際新趨勢,文化部自2006年起即已委託中央研究院於澎湖、臺南西北、東沙、綠島及馬祖東引等海域進行水下文化資產調查。截至2015年6月,經由水下驗證發現的具體目標物共計79處,其中已經辨識確認為沉船等目標物者計有15處,目前已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規定辦理列冊追蹤者有4處,分別為載有大量磚瓦青瓷的清代木船、1892年從上海至香港途中遭遇颱風觸礁沉沒的英國籍「S.S. Bokhara」商輪、甲午戰後編入日軍艦隊的清廣東水師巡洋艦「廣丙艦」,以及日軍二次大戰之運輸艦「山藤丸」。
|
清廣東水師巡洋艦「廣丙艦」水下調查佈方工作。(文化部提供) |
經過調查顯示,我國週邊海域的水下文化資產著實非常豐富,惟當前卻尚無任何專門規範這些水下文化資產的法律可以遵循,此不僅會造成我國水下文化資產的流失,且如外國團體於我國海域內任意打撈水下文化資產,亦無法予以規範。因此文化部認為有必要另定符合國際發展趨勢的專法,這些水下文化資產才能獲得有效的保存、保護與管理。
對於今日立委質詢該法是否包括在中國舟山群島海域沉沒的「太平輪」與在基隆北邊70海浬沉沒的日本「金剛號」戰艦,洪孟啟回應,「太平輪」是中華民國籍,應該可以去,「金剛號」我國領海、水域之內,我方有探勘權,但會和日本共同合作。
文化部表示,《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草案未來經立法院正式完成立法三讀程序,並由總統頒布後,便可正式施行,屆時《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即成為我國保護水下文化資產之主要依據,而國人對於水下文化資產價值與意義之認識,也可進一步獲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