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骨轉移新型放射藥物α粒子導向治療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6/2/25 下午 07:05:48 / 醫療保健
根據國民健康署民國101年癌症登記顯示,攝護腺癌為國人10大癌症第6位,且有逐年攀升的現象,從1995年的每10萬男性7.72人到2012年的29.7人,增加速度較大腸癌、乳癌等還快,且死亡率比大腸癌、乳癌、口腔癌、肺癌還高。其中攝護腺癌已轉移的病人當中,高達9成是骨骼轉移,而衛生福利部去年6月核准的「α粒子導向治療」,讓骨轉移患者,在治療上有新的選擇。
|
三軍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查岱龍(左)與三軍總醫院核子診斷科主任諶鴻遠(右)手持象徵「α粒子導向治療」光劍擊退骨轉移癌細胞。(禾唯公關提供) |
現年72歲的顏伯伯,於兩年前出現流鼻血、腰痠、雙腳無力影響行走等症狀,隨後就醫檢查,確診為攝護腺癌第四期,並轉移到胸椎、腰椎、骨盆腔、大腿等多處骨部位。看著X光片上骨頭密密麻麻的黑色陰影,顏伯伯覺得非常的納悶,以往認知的攝護腺癌徵兆應是攝護腺腫大、排尿不順等明顯症狀,怎麼自己毫無預警地就第四期,負責收治此案例的三軍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查岱龍表示,台灣目前罹患攝護腺癌人數持續增加中,罹病原因除了老化、基因外,更與近年來台灣環境改變、飲食習慣西化有很大關係,再加上攝護腺癌初期並無明顯症狀,故初診斷為攝護腺癌的患者中,約有30%至40%已有癌細胞轉移現象。攝護腺癌會視年齡及身體狀況決定治療方式,早期或中期癌患者,可做「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疾病復發、轉移致死風險較低之患者,甚至僅需追蹤觀察;晚期轉移癌患者,則可以「荷爾蒙療法」或「化學治療」,來控制病情。
查岱龍補充,攝護腺癌晚期患者中,9成以上皆為骨轉移,通常會以賀爾蒙療法或手術以達到抑制男性激素「去勢」的效果,但現今的賀爾蒙療法雖大部分能避免病情惡化,但約兩、三年後,即會產生抗藥性,若持續惡化,已經無藥可用時,不但疼痛難耐,更可能會有身體活動力下降、病理性骨折、脊椎塌陷、癱瘓等副作用,不但影響生活品質,症狀持續加劇者甚至會導致死亡。
三軍總醫院核子診斷科主任諶鴻遠表示,許多治療骨轉移的抗癌藥物都只是求減緩疼痛症狀、或是避免病情惡化,真正能夠兼顧前兩者目的又延長存活期的藥品並不多見。衛福部去年6月核准的「α粒子導向治療」適用於攝護腺癌有骨轉移且尚未有臟器轉移患者,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三期臨床研究證明不但能延長整體存活率中位數3.6個月、病人生活品質較對照組提升、有效延緩第一次發生骨骼不良症狀5.8個月之外,更是醫學史上,第一個利用α粒子治療癌症的新型放射治療。α粒子為短射程放射性粒子,其能量只會釋放在數個細胞的射程範圍內,且其穿透力特性以一張紙就可阻絕,屬於安全性相當高的放射線。
諶鴻遠說明,鈣是骨骼的主要成分,建構新骨骼時需要大量的鈣,由於鐳與鈣的化學性質相近,因此經過靜脈注射鐳223,其釋放之α粒子可導向並自動聚集至病灶骨頭周遭,集中在腫瘤侵犯最嚴重的地方,釋放α粒子來攻擊癌細胞。他解釋,α粒子約攻擊五次癌細胞就會死亡,相較於傳統放射線β粒子需要上百次或上千次,成效更佳,再加上釋放α粒子的鐳223專一導向至骨病灶的特性,在幾乎不傷害正常細胞的情況下,除了可以集中火力攻擊癌細胞,更能大幅降低副作用的產生,有效達到治療目的,有如電影《星際大戰》中的光劍一樣犀利,攻擊精準且火力強大。
α粒子導向治療經由靜脈注射,一個月一劑,共施打6次,一次只需要5分鐘至10分鐘的時間,注射完畢即可返家休息。不同於某些傳統放射同位素治療後需隔離觀察,避免周遭環境受到幅射汙染,原因在於α粒子短射程的特性易於阻絕,並不會讓輻射能量射出影響他人或環境,剩餘藥物會隨患者排洩物排出,因此返家後留意如廁衛生即可,不需擔心輻射汙染,也不必與家人隔離,對患者及其家屬而言,既能維持生活品質,又能延長生命的新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