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威尼斯雙年展 王虹凱蘇育賢獲選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1/3/9 上午 12:49:00 / 文化藝術
台北市立美術館今日公佈《2011年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參展藝術家名單,王虹凱及蘇育賢獲選參展。
 |
王虹凱作品"咱的做工進行曲"。(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北美館館長吳光庭表示,本屆台灣館展名為《聽見,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台灣社會聲音圖景》,是一項關於「聲音」、鋪陳台灣的「社會聲音圖景」(social soundscape)的展覽。「聲音」是主題核心,載負多重意義,它同時作為內容與形式,也作為當代社會中政治行動場域的隱喻。這個展覽探討社會中的不同「個體」或「一群人」以什麼方式宣稱其存在,或如何存在。通過「聲音」的政治動能和它代表的「差異」,展開探討社群意識、社會運動的發生和文化形式的構成。一方面,勾勒社會聲音與時代的關係,一方面探索聲音如何被聽見,和它具有的政治社會性為何。
王虹凱作品《咱的做工進行曲》(Music While We Work),以「聲音」為主要創作內容與概念,她認為,「聆聽是政治的」(Listening is political)。她較早的創作是針對環境的聆聽,近年轉化為「聆聽的組織」(organization of listening),對尋常感知經驗有意識的觀察、處理、使用和探討。《咱的做工進行曲》計劃中,她超越只是主觀紀錄、採集聲音的音景製作,以集體參與「錄音」的方式探索台灣的歷史與社會空間。王虹凱回到家鄉雲林虎尾,與當地已有超過百年歷史的製糖廠合作,邀請退休員工和他們的家屬回到工廠,以舉行聲音工作坊循序引導,將麥克風交由退休員工及其家屬,主動錄製他們昔日工作和生活環境的聲音。
 |
蘇育賢作品"那些沒什麼的聲音"。(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蘇育賢作品《那些沒什麼的聲音》(Sounds of Nothing),是針對平凡的市井小民所作的計畫。他深入社會底層,重新關注那些過著各自不同卻又平凡生活的人們,他們包括拾荒者、外籍船工、流浪漢等。蘇育賢邀請他們透過組成樂團、製作「音樂」,以專輯、文件等類似獨立樂團的生產方式,為這些社會個體或群體發行他們的素人專輯,並作為他們發聲的管道。這些「樂團」是社會中的「差異的聲音」的隱喻,他們未經訓練的音樂強調出個體的存在,蘇育賢說,這是「讓他們去說去唱出在我們身邊卻又遙遠陌生的聲音。」
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將自今年6月4日至11月27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