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2018臺北雙年展策展人 選定複數策展模式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8/1/11 下午 03:10:07 / 文化藝術
臺北市立美術館今日宣布由吳瑪悧與范切斯科.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共同擔任第11屆2018臺北雙年展策展人,展覽預計聚焦人與自然兩者間生態結構的雙向連結。
|
2018臺北雙年展策展人吳瑪悧(左)、范切斯科.馬納克達(右)合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吳瑪悧長期投身社區參與的藝術實踐,馬納克達具有豐富的共創(co-creative)計畫及過程導向(process-based)之策展經驗,兩人將透過臺北雙年展的平臺開啟實驗性的跨域共作,嘗試建構長效、社區取向、從在地出發、由下而上的對話能量。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表示,臺北雙年展自1996年起,迄今邁入第11屆,展開階段新頁。近年經歷3屆單一策展人的策劃形式之後,本屆重啟複數策展結構,期望為立基臺灣的策展人與受邀之客座策展人開啟協力合作的新形態策劃模式。
她說,北美館檢視臺北、泛亞以及全球雙年展發展軌跡,與委員共同討論展覽議題與策略方向,決定從切身處重新關注我們生存的方式,擬定「維生系統」為命題意識,透過臺北雙年展的論述平臺,建立起不同專業領域協力創作的「團隊1+1」模式,並藉由跨域團隊協作和展覽實踐過程,創生新穎的藝術生產模式,多元的藝術共作讓美術館成為媒合平臺、知識建構與生產的基地。館方於外部諮詢會議後,旋即邀請長期耕耘環境實踐的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藝術家吳瑪悧擔綱本屆策展人,共同探討回歸「生活關注以及維生」的議題和相關策展人,並一致認同由義大利籍現任V-A-C基金會藝術總監范切斯科.馬納克達出任共同策展人,協力策劃實踐、回應命題。
2018臺北雙年展將重新觀照人類的角色,詢問藝術之可為,進而將焦點推展至脆弱世界生存韌性(resilience)議題、策略機制與科技手段,探詢並提問人類自身在當代可能的存在方式。就如同策展人吳瑪悧過去曾執行過的《樹梅坑溪計畫》,正是以我們的土地為樣本,將人文藝術作為與自然環境交涉的媒介與反省機制,體現人文與自然相依、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共存的顯例。同時,本屆雙年展另行借重策展人馬納克達的國際連結與理論實踐經驗,我們非常期待看見本屆臺北雙年展成為在地取向與跨文化合作策展的另類先驅。
兩位策展人在策展議題與學術探討主題高度契合的基礎上,共同提出「生態體系相依性」(eco-systemic interdependency)的概念作為本屆命題。人類文明始終無法置身於自然之外;生態的脆弱本質與人類行為的影響使自然環境生態持續遭到破壞,這是當今所有生物生存迫切需正視的議題。文明急速發展,人文環境與自然世界頻繁且密切的交互作用模糊了兩者之間的定義與分野:人類與自然之間的認知疆界正在轉變,其間的模糊地帶讓「自然」一詞亟需重新定義,而與自然相關的概念也反覆被以不同以往的觀點檢視、解讀。2018臺北雙年展所聚焦探討的「生態系統」(ecosystem)不止於自然和生物環境,而將擴大至人文生態、經濟生態與社會生態的開放討論。
臺北雙年展是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最具重要性的展覽之一,自1996年創辦以來即致力提升臺灣當代藝術的國際能見度,透過多元文化觀點將臺北納入亞洲乃至全球當代藝術的網絡,成為促進國際文化對話的驅動力。第11屆臺北雙年展預計由2018年11月17日展覽至2019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