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市立劇院重新回顧 再現警世寓言 臺中國家歌劇院推出卡繆經典劇作"圍城"
新網記者林彥才台中報導
2018/11/8 下午 09:33:52 / 文化藝術
巴黎市立劇院在2016年臺中國家歌劇院開幕季首度來臺,以簡潔、明快的手法演出《犀牛》,為臺灣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與感知震撼。今年11月適逢法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105歲誕辰之際,巴黎市立劇院2度來臺,將於11月9至11日演出法國文壇巨擘、哲學大師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兼具荒誕與真實的經典劇作《圍城》(L'État de siège)。
|
巴黎市立劇院演出卡繆經典劇作《圍城》。(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
《圍城》中卡繆用一發不可收拾的瘟疫譜寫奇幻政治寓言,反映法國以至於歐洲在二戰時複雜而矛盾的心態,以及人們在恐懼下如何產生出反抗的信念。巴黎市立劇院藝術總監艾曼紐‧德馬西-莫塔(Emmanuel Demarcy-Mota),選擇在面臨如恐怖主義、政治壓迫等各種危機的今日世界,重新回顧卡繆70年前劇本《圍城》,更呼應卡繆所稱「藝術亦是反抗的先鋒」。
|
《圍城》中卡繆用一發不可收拾的瘟疫譜寫奇幻政治寓言,反映法國以至於歐洲在二戰時複雜而矛盾的心態。(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
臺中國家歌劇院表示,卡繆二戰時積極參與法國地下反抗行動,戰後繼續以筆尖作戰傳達理念,195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以小說《異鄉人》和《鼠疫》(或譯《瘟疫》)最為臺灣讀者熟悉。寫於1948年的《圍城》是卡繆較罕見的劇本,故事從彗星伴隨警報聲劃過天際做為序幕,人們議論紛紛,市長卻想粉飾太平。直到有人毫無徵兆倒地死去,自稱「瘟疫」的男子帶著女秘書「死亡」現身,拿著生死簿要求政權轉移,更提出種種荒謬規定,小鎮頓時恐懼圍城。此時人性畢露,膽怯、冷漠、嘲諷之人盡出,真實之惡為何?面對恐懼,是否要反抗?卡繆在二戰結束之際寫下《圍城》,未將故事場景放在當時極權政體的東歐國家,而是另築虛構的西班牙城鎮:「因為任何極權都是對抗的對象」。
|
《圍城》,未將故事場景放在當時極權政體的東歐國家,而是另築虛構的西班牙城鎮。(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
德馬西-莫塔現任巴黎市立劇院藝術總監,帶領劇院全方位發展,除了舞蹈、世界音樂、兒童劇場等,更擅長詮釋經典名劇。德馬西-莫塔以當代觀點檢視劇本,捨去歌隊改以單一簡潔的舞台,並刻畫鮮明的人物性格,巧妙運用燈光、投影、舞台及道具,營造多層次視覺感官、更加堆積詭譎抑鬱氛圍,精準傳達卡繆筆下角色面對恐懼的不安惶恐與起身反抗的勇氣。2017年在巴黎首演大受好評後繼續巡演歐美等地,在當今世界各種「瘟疫」蔓延之時,喚起卡繆為劇本所下註解:「生命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