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挽面編藺文化之美 "集思廣憶"全民徵件苑裡阿嬤第1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20/1/19 下午 07:37:15 / 文化藝術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與全球最大古蹟攝影比賽「維基愛古蹟」合作,辦理「集思廣憶」—「愛古蹟」與「集記憶」徵件活動,共吸引超過3,000張照片投件,充分表現出臺灣豐厚的建築地景與文化故事之多元面貌,今(19) 日於臺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小客廳頒獎,肯定所有得獎者與入圍者。

愛古蹟、集記憶第一名第二名得獎者,與長官貴賓合影留念。(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次長李連權除向所有得獎者表達誠摯的祝賀之外,也感謝參與本次徵件活動的每一位參賽者。他提到,「建設使國家巨大、文化使國家偉大」,國家文化記憶庫乘載著這片土地上所有人民的記憶及感情,從這次的徵件比賽看到很多民眾的壓箱寶,像是「愛古蹟」作品裡有全臺各地令人屏息的古蹟風華,「集記憶」則看見挽面、編藺草、打鐵、曬柿子等主題,都充分展現臺灣的在地風貌,以及不同世代的集體記憶。

集記憶組入選作品「紋面國寶」,拍攝者張文雄。(文化部提供)
 這次頒獎典禮也邀請臺灣維基媒體協會理事長張遠、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長蔡義昌、愛古蹟組評審鄭勝吉、集記憶組評審楊長苓及李兆翔。

 台灣維基媒體協會理事長張遠表示,這次的徵件數目是以往的1倍以上,「這次合作特別新增集記憶組別,讓屬於臺灣的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都有機會讓全世界看見。」鄭勝吉提到自己從17歲就愛上古蹟建築,「建築能夠流傳,重要的是背後的人與故事,我看到這些精神在這次活動中都一一體現。」楊長苓說評審過程中,自己好像也跟著照片,再次走過臺灣這幾十年來的常民生活,也特別提到照片中有許多家族中的男性樣貌,期許下次徵件可以看到更多女性、勞動者的身影。

 苗栗苑裡是「藺草的故鄉」,一張阿嬤於古厝前挽面、編藺的身影,彰顯在地編織技藝特色,也傳達了職人精湛的手藝溫度,摘下「集記憶」徵件比賽第1名,拍攝者李宜蘭說,「現在年輕人可能都不太知道這些傳統技藝了,很感謝透過這張照片,把漸漸消逝的文化傳承下來。」「愛古蹟」奪冠作品則記錄興建於日治時期的原臺南水道,它除了是臺灣實現自來水供給的現代化里程碑,更兼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第1名得獎者許明亮特地從嘉義遠道而來,「我很榮幸能夠透過這張照片,讓世界看見臺灣之美。」

愛古蹟組第一名,作品以原臺南水道為拍攝主題,拍攝者許明亮。(文化部提供)
 本次入選作品題材豐富多元,將以「創用CC」(Creative Commons)授權方式,收存於國家文化記憶庫,體現國際開源分享精神,其中「愛古蹟」組前10名作品,目前正代表臺灣參加「維基愛古蹟」國際賽事中,藉此創造更多機會,讓世界看見臺灣之美。記者會更邀請師承國寶大師楊秀卿,且專輯得到德國紅點年度大獎的「微笑唸歌團」團長儲見智、林恬安,擔任頒獎典禮表演嘉賓,為本次活動量身訂做全新創作曲目「唸歌為文化」(臺語發音),用淬鍊傳統說唱特色的唸歌表演,頌揚臺灣文化。

集記憶組第一名,作品名「懷舊年代」,拍攝者李宜蘭。(文化部提供)
 本次活動讓人最驚喜的是,有民眾在「國家文化記憶庫」粉絲團「集記憶」組入圍相片中,認出從小養育自己的奶奶,該照片拍攝於1986年尖石鄉石磊部落天主堂,影中人是當年高齡99歲的泰雅族婆婆,爬滿臉上的深邃皺紋與文面圖案交織下,洗禮出一張經歷歲月流轉,仍具有飽滿生命力的動人容顏。這張照片在網路上被迅速分享,引起廣大網友回饋,許多曾被奶奶照顧過的子孫們紛紛留言緬懷,更讓大眾重新關注泰雅族獨具特色的文化習俗。

 相關展覽訊息可見國家文化記憶庫粉絲團,歡迎踴躍參加。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文化藝術
採訪:歸鴻亭 日期:2020/1/19 下午 07:37:15
關鍵字:挽面,編藺,愛古蹟,集記憶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歸鴻亭報導
歸鴻亭報導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里仁推廣國產雜糧有成 獲農糧署頒贈感謝狀
產業經濟 2024/11/14 下午 06:10:06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Liveges Rusiguwan辭世
回憶紀念 2024/11/13 下午 07: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