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宗教與藝術 "在野.行者-廖武治美術展國父紀念館開展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22/12/10 下午 06:54:51 / 文化藝術
國立國父紀念館舉辦的「在野.行者—廖武治美術展」,即日起至12月25日於逸仙藝廊展出,今(10)日舉行開幕式。本次展出作品約70件,是藝術家廖武治在美術創作堅持一甲子時間所留下的豐美成績。
|
藝術家廖武治在「在野.行者—廖武治美術展」展覽時說明美術創作堅持一甲子時間所留下的豐美成績。(國父紀念館提供) |
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廖武治被社會所認識的身份是廟宇文化最好的經營者,不僅在文化資產修復上獲得國際肯定,同時也以串連全國的保生文化祭,從宗教文化上,讓臺灣宗教信仰向上提升。他一輩子用自己做為畫筆,把社會的方方面面結合起來,藉由宗教讓社會更溫馨、更美麗;他不是只在畫布上面作畫,而是在整個社會、國家作畫。
文化部長李永得指出,廖武治同時具有宗教領袖、國定古蹟保存者、藝術家等3個身分,3個身分都非常成功,而且具有卓越貢獻。在宗教上,廖武治不僅服務於臺灣的道教,更創下臺灣民間宗教團體赴教廷晉見教宗的首例;而在國定古蹟保安宮的保存上,除了自行出資進行大規模的古蹟修復工作,每年亦辦理保生文化祭,完整保存、傳承保安宮珍貴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至於今日所看到的則是身為藝術家的廖武治,他雖然以業餘身分作畫,但仍展現具特色的新印象派畫風,為臺灣的山水、風貌、建築留下最佳的紀錄。
|
行政院長蘇貞昌、文化部長李永得在廖武治(左1)導覽下,參觀「在野.行者—廖武治美術展」。(國父紀念館提供) |
廖武治表示,他跟隨畫壇前輩張萬傳習畫多年,曾經加入楊三郎所創辦的中華民國油畫學會,隨後離開協會,與張萬傳老師一樣,成為「在野」藝術家自由創作,強調藝術創作是自我感受的實踐,參與藝術團體與否,不影響他對藝術的熱愛。
廖武治成長於臺北大稻埕,日治時期的大稻埕是騷人墨客、文人雅士薈萃之地,前輩藝術家張萬傳、楊三郎、洪瑞麟等人皆居住於此。在獨特的文藝氣息薰陶下成長,逐漸展露對繪畫藝術的興趣,跟隨畫壇前輩張萬傳老師習畫多年,培養出亦師、亦父、亦友的知心情誼,同時傳承了張萬傳傲骨不屈的風格,以及剛毅正直、不喜逢迎的性格。在創作方面,油彩繪畫題材大致分為靜物、人物及風景畫3類;畫風有塞尚、莫內等印象派風格,併融東方逸秀氣韻於其中。
|
「在野.行者—廖武治美術展」開幕大合照。(國父紀念館提供) |
在藝術創作之外,廖武治長期投入國定古蹟大龍峒保安宮寺廟治理,並致力於文化資產保存,於1995年開啟重修保安宮的艱鉅工程,自力籌措經費、統籌監造皆親力親為,樹立國內首宗民間籌資主導修復古蹟的成功典範,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03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這是臺灣首度榮獲此項大獎,為臺灣古蹟、宗教建築保存樹立典範。2008年獲聘兼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專業技術副教授,跳脫刻板書本教學,以人生的歷練及經驗的積累,在課堂分享保安宮的古蹟修復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