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通.計.畫" 偶戲呈現洪通繪畫世界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1/8/11 下午 09:03:54 / 文化藝術
70年代台灣素人畫家洪通,從默默無聞到被炒作成名,當年的故事被今年台北藝術節無獨有偶劇團改編成《洪。通。計。畫》,以偶戲呈現洪通繪畫中世界。
|
"洪.通.計.畫"綵排畫面之一。(台北藝術節提供) |
無獨有偶劇團導演鄭嘉音表示,洪通離開人世24年,她則是在洪通開始畫畫那年出生,而《洪。通。計。畫》一開始就決定是一個演出加展覽、複合式的「劇場計畫」,從嚴肅認真的讀書/畫會、時代資料考察、親炙南鯤鯓廟會與鄉土人情、田野調查、人物訪問等,到編導、演員與設計的實驗工作坊、各種看似遊戲的集體創作,以及戲偶、材質的美學運用而完成的作品。
她認為,以素人畫家洪通為主題,來展現台灣創作的生命力,是一群人的冒險,他們在追尋洪通50歲放下漁牧、乩童等老本業,在不識字、全無學院訓練的狀況下畫出數百幅色彩濃烈、線條歪曲的畫作的過程,和他一起漫遊奇想,來完成這齣《洪。通。計。畫》,自己像是一個計畫的統籌者,更甚於導演。
|
"洪.通.計.畫"綵排畫面之二。(台北藝術節提供) |
《洪。通。計。畫》以15個形式、寓意、調性相趣的小片段,詮釋洪通的性格、畫中延伸的想像以及新世代回顧對話的觀點。劇組特別選擇洪通最具代表的幾個面向,如:因為不識字、看不懂墓碑而找不到父母的墳墓,索性在路邊祭拜大哭;面對媒體暴紅壓力,和各方不同閒語聲浪,洪通選擇的自我姿態。或是,夜深人靜,獨在燈下盡情揮毫創作的自在,等等。魔幻寫實的手法,讓觀眾一窺洪通的真性情,也串起了繪畫的想像世界與劇場空間。
為了傳達洪通創作的環境養分,劇中安插了各式親切的台語形式,如牛犁歌與〈日日春〉表達農村女性的心情、工商服務傳遞古早趣味、諧擬廣播劇講古的「台灣傳奇」段落等。台語和國語唸白的交叉使用,營造新世代年輕人與過往光譜的交錯對話,發展出獨特的詩意語感,和專屬的肢體韻律。而樂手現場的搭配演奏,更與朦朧或激昂的語言融合,為意象營造漫延的聲音空間。
《洪。通。計。畫》演出與裝置展,將於8月16日至21日在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