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智佛教學院舉辦落成暨開學典禮 歷經25年邁向完備教育體系關鍵里程碑
新網記者林彥才雲林報導
2025/2/16 下午 05:36:16 / 文教活動
幸福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能力。福智佛教學院以「幸福人才培育」作為辦學目標,透過理論與實修,引導學子得到幸福的能力。歷經25年,福智教育園區的全人教育體系終於完備,福智佛教學院今(16)日舉辦首棟建築宗德樓落成揭牌暨開學典禮,冀望透過佛法應用研究,為人類現存的問題謀求解決良方。
 |
福智佛教學院舉辦落成暨開學典禮,歷經25年邁向完備教育體系的關鍵里程碑。校長如得法師(左4)介紹校訓「仁禮相依,悲智相融」的殊勝涵意。(福智公共事務提供) |
福智教育園區創辦人日常老和尚一生力弘佛儒二法,並帶領弟子們以心靈教育作為福智高中、國民中小學德智體群美等教育的核心內涵,並擴及大學、研究所到終身學習的完整體系。2004年老和尚圓寂後,福智真如老師在種種艱難中,堅持日常老和尚的心願,基於對整體人類教育提升的策略和實踐,堅定地帶領僧俗二眾成辦福智佛教學院的設立。從師資養成、課程研究、學術發展、建築藍圖、國際接軌等擘劃,不惟審時度勢,更在科技快速變遷中,將福智佛教學院重視心靈和德育的提升,以及人類心靈福祉的發展,楷定為福智責無旁貸的責任。
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台灣社會在少子化影響下,許多大學正在縮減,甚至停辦,但福智團體仍堅持創辦一所不一樣的大學,展現出對教育的遠見與堅持,值得敬佩。榮董代表崇友文教基金會唐松章董事長表示,經過多年的堅持努力,終於完成福智教育園區的最後一塊拼圖,大學成立後可以更完整的串連小、中、高、大到成人,提升人類的身心靈教育,進而與國際接軌。
福智僧團住持如淨和尚在為宗德樓揭牌後表示,「宗德樓」是真如老師命名,代表了3種內涵:學習宗喀巴大師的悲智精神,追思傳承先人的智慧;不忘師願,以及重視德育教育與心靈提升的重要性。福智佛教學院校長如得法師也表示,這個世界不缺乏大學,但是缺少一所真正能解決問題的大學,期許這所大學成為世界的希望。校訓:「仁禮相依,悲智相融」,這也是福智教育園區創辦人日常老和尚一生力弘佛儒二法,以佛法、儒家的圓滿高度,作為學者們克己勵學的目標。
 |
福智佛教學院舉辦落成暨開學典禮,以「幸福人才培育」作為辦學目標,歷經25年,至今終於完備福智教育園區的全人教育體系。(福智公共事務攝影) |
福智佛教學院佔地15公頃,初期規劃興建3棟建築:行政圖書資訊大樓、生活中心(預計2026年6月完工),以及幸福會館。行政圖書資訊大樓又命名為宗德樓,由大藏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獲得國際LEED黃金級與國內EEWH綠建築黃金級雙重認證,外型以「斜屋頂、深出簷」達到通風、遮陽、節能3大功效,同時使用灰色與木頭色,傳遞簡樸、有層次的書院精神。建築整體融入週邊的群山與有機農田,呈現自在、自然、共享的環境空間。透過建築設計,展現出人與人、人與土地、人與自然的良善循環的連結。這也符合老和尚的期許,透由人心傳遞教育的本質,師生間的良善互動,漸次擴展到校園周邊的社區,乃至社會的教育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