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快時代的慢身體 比慢還慢"此時此地"深掘觀看本質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25/9/24 下午 05:55:53 / 文化藝術
國際藝術家瑪麗亞‧哈薩比(Maria Hassabi)帶來的最新獨舞作品《此時此地》(On Stage),將於9月27、28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登場。這是一場近乎凝固的獨舞,她在舞台上以極緩慢,近乎靜止的方式移動,並非只是一般理解的慢動作,而是一種靜默的身體變形記,一場關於「在舞臺上」的深刻冥想。
 |
瑪麗亞.哈薩比9_27、28攜新作《On Stage》在臺首演。(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在當前影像與資訊氾濫奔流的時代,觀看本身也被稀釋且變得麻木,瑪麗亞邀請觀眾一同「暫停」,在時間被拉長的空間中,挑戰與感知的方式,回到觀看的根本——時間、身體與凝視。
出生於賽普勒斯,現居紐約、雅典的瑪麗亞‧哈薩比,擁有編舞家、表演者和視覺藝術家的身分,是一名遊走於美術館、劇場和公共空間的創作者,不斷探問「現場身體」(live body)、靜止影像(still image)與雕塑物件(sculptural object)三者之間的關係張力,並以此為核心展開藝術實踐,作品橫跨現場表演、裝置、雕塑、攝影與錄像等領域。
其代表作之一《PLASTIC》表演者們在美術館的樓梯、中庭、家具等公共空間中,以一種幾近無法察覺的移動速度,從一個姿態過渡到另一個,持續數小時,並直接介入觀展路徑,模糊藝術品與觀看者、表演與日常的界線。這種「活雕塑/活體展品」的形式,是哈薩比長期投入當代藝術領域的實驗,如今將其帶回劇場黑盒子,進一步詰問舞台與觀看的本質。
《此時此地》全長近一個小時,幾乎除去所有舞臺效果:沒有多餘燈光、服裝、音樂等外在干擾,也沒有敘事。哈薩比獨自站在鏡框式舞臺最前緣,以「靜止」與「減速」,即「減速速率」的技巧,在各種熟悉的姿態間轉換—從古希臘雕塑的輪廓,到流行文化的經典姿態,再到日常生活的簡單動作。
這些姿態介於靜止與動態影像之間,宛如一張張逐格影像,彷彿一場微妙的「影像遊行」在眼前緩慢流動。哈薩比單純以身體本身的物質性,來建構視覺與感知的擴延。觀眾感受到時間被拉長的重量,呼吸、肌肉的張力,或維持平衡的顫抖都因此被放大,她藉由這樣的慢,對抗舞蹈固有的「短暫性」。
這樣的演出需要強大的自制力與身體控制,以極慢的身體變化,將時間切分至分毫,甚至更細微,並展現真實的身體細節。「力量與脆弱」並存是本作最動人之處,《此時此地》於2023年首演,評論普遍認為是哈薩比迄今「最為激進且個人化」的作品之一。
觀看本作需要耐心與專注,當我們被置於一個幾乎沒有外部干擾的劇場空間,必須直視一名舞者動作的緩慢流動時,眼睛會開始捕捉那些平日裡忽略的細節,在這段時間裡,時間感被無限放大。這是一場「凝視的藝術」,以緩慢、靜止、極致精準的動作編織的,一場身體與影像的交會儀式。
 |
瑪麗亞.哈薩比(中)與臺北藝術節策展人林人中(右)共同分享對於劇場、觀看、真實間的探索。(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作品以「慢」對抗當代快節奏與視覺速食化的慣性,哈薩比曾表示:「我的作品看來很慢,但我從未關心過『慢』這件事。我關心的是:觀眾是否有足夠的空間,看見每一個轉變的細節?」觀眾將藉由作品自問如何看、如何感受、如何被觀看,由此打開對動作、空間與自身的重新理解;觀眾也並非被動接受,而是被引導去主動與作品共感,一如哈薩比強調:「我希望觀眾投射、連結、感覺,每個人都能在這些影像中看見自己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