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博館28件排灣古文物將赴獅子鄉展出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2/10/1 下午 05:38:22 / 民俗古蹟
國立台灣博物館收藏28件排灣族大龜文社古文物,將首次返回屏東縣獅子鄉文物陳列館展出。
|
立法委員簡東明(右二)及獅子鄉鄉長孔朝(中藍衣者)展示三件返鄉古文物。(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
該館與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管理局、屏東縣獅子鄉公所今天舉辦「遙吟e-nelja,榮耀vuvu─獅子鄉大龜文古文物返鄉特展」,今日在記者會上,台博館也展示「牡丹社事件蕃社歸順保護旗」、「大龜文社飾品盒」、「男子無袖短衣」3件古文物。
台博館長陳濟民表示,這次運送文物返回獅子鄉展出,是落實文化部長龍應台提的「泥土化」政策,讓文物到弱勢偏鄉地區展出。
「牡丹社事件蕃社歸順保護旗」為1874年清末「牡丹社事件」,日軍進攻牡丹社時,沿路發給對日軍友好原住民部落的「保護旗」。當時,中心崙南社(大龜文社分支)頭目為了保護疆土及各部落生命,被迫接受此旗以免成為日軍攻擊的對象。1913年原旗擁有者之孫將文物捐贈予博物館,2010年公告指定為「重要古物」,此次為該旗於近百年後首度再回到原鄉,亦為第一次出館展覽,意義重大。
「大龜文社飾品盒」則是排灣族人父母長輩專門用來放置貴重物品或重要裝飾首飾之用,是日治時期家戶常見的飾盒,因當開或鎖時會發出鈴聲,故當時被稱之為pakelikeling a tjaljetjaljev(意為「會發出鈴聲的盒子」),即現代的保險櫃。
「男子無袖短衣」是排灣族貴族階級男子儀式性盛裝,融合外來布料與排灣族婦女貼繡技藝,前身、後背之繡片皆以貴族特有的圖紋為主,如人像紋、人頭紋、百步蛇紋,並作不同圖文的組合,戴羽頭飾的紋樣更是大龜文社系統的一大特色,充分彰顯擁有者的社會地位。該件服裝樣式為南排灣族大龜文王國特有的貼布繡樣式,以紅布貼飾黑色或深色繡片,應為未婚貴族階級男子的服裝,已婚男子及年長長者則採在黑色或深色布上貼紅色繡片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