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午餐如飼料 主婦聯盟:嚴格把關拒絕使用基改黃豆
新網記者范詩敏台北報導
2013/5/7 下午 01:26:24 / 消費資訊
主婦聯盟、綠色陣線協會等團體組成的「無基改農區運動聯盟」,日前針對基因改造黃豆的品質提出質疑,要求國小校園午餐應提供「食品級非基改黃豆」製品,並呼籲全國學校拒絕使用基改黃豆,不要讓學童吃飼料黃豆。對此,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強調,基因改造黃豆皆通過安全審查,農藥殘留標準也合乎安全,民眾可放心食用;教育部也回應,雖然目前無法限制,但去年已發函各縣市避免使用。
 |
基因改造黃豆品質如飼料,建議要採用非基因改造黃豆(歸鴻亭攝影) |
主婦聯盟基金會秘書長黃嘉琳指出,台灣自產的黃豆極少,而從國外進口的黃豆,超過9成是基因改造黃豆,也就是業者口中的「飼料黃豆」。她解釋,美國或歐洲等國將「飼料黃豆」用於榨油或飼料,剩下的豆粉或豆粕餵食牲畜。在台灣,「飼料黃豆」卻端上餐桌,尤其是學童的營養午餐。根據主婦聯盟的調查,一個禮拜5天,有4到7道餐點加入黃豆烹調,等於學童「天天吃飼料黃豆」。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提到,雖然衛生署強調進口的基改黃豆經過審核,但近年來發現,許多國家包含台灣在內,審核機制都有漏洞,基改黃豆也存在健康風險,去年一項動物試驗發現,餵食小老鼠基改飼料,1年後,小老鼠長腫瘤或有病變。
郭華仁表示,國外自從開始種植基改黃豆後,農民比以往大量使用嘉磷賽除草劑,連帶使得殘留量過高,迫使其他各國必須放寬進口標準,台灣嘉磷賽殘留量允許值從原本0.01ppm提高至10ppm,增加100倍,其他國家不會食用基改黃豆,但台灣可端上餐桌,增加長期茹素者與學童的健康風險。
針對「無基改農區運動聯盟」的連署活動,台北市忠孝國小校長林芳如表示,原本營養午餐的評選便有一套標準,倘若任意修改遊戲規則,對廠商不公平。倘若有修改必要,應由政府重新建立標準,讓廠商有方向可依循。
台北市公館國小校長李鍾慧則提到,去年11月開始,有家長反映不希望孩子在學校吃到飼料黃豆,校方考量到成本,一餐僅40多元,所以採最保守的方式,營養午餐菜單不出現豆製品,至於豆類所含的蛋白質改由蛋或菇類補充。
綠色陣線協會代表林學淵建議,地方教育局應負起責任,將「使用食品級黃豆製品」項目,納入營養午餐委外辦理契約書的範本,發揮更積極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