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艋舺記憶"設置完成 重現廣州街隘門意象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3/8/15 下午 06:40:04 / 民俗古蹟
拆除前的廣州街隘門遺址,原為艋舺僅存的先民防禦設施,被賦予傳承隘門歷史意涵,近日設置完成的廣州街隘門意象重現公共藝術《艋舺記憶》,台北市文化局今日正式介紹給當地民眾,以色彩鮮明、思古幽情的馬賽克圖樣,迎接居民、遊客走進記憶迴廊,通往艋舺昔日的流金歲月。
|
近日設置完成的廣州街隘門意象重現公共藝術《艋舺記憶》。(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
位於廣州街223巷口的原艋舺隘門,雖不特別顯眼,但在清朝嘉慶年間,卻是在地居民的「防禦性工事」。當時艋舺地區因船運便利發達、商業頻繁,引來海盜土匪的覬覦,或是地盤幫派械鬥,當地居民開始建立狹小的「隘門」,隘門內有彎曲的巷道,防止敵人入侵,保障生命財產安全。每當夜晚或發生緊急事件時、為保護鄰里,隘門就會立刻關閉、進行管制及圍堵。過去內政部曾將艋舺隘門暫定為古蹟,但因磚石材質長期受風雨侵襲,歷經多次修建,已漸失去原貌,最終未能指定為古蹟。
|
拆除前的廣州街隘門遺址。(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
文化局表示,因巷道過窄,影響消防車、救護車出入救災,100年8月臺北市政府拆除原艋舺隘門建築物,拓寬為6米寬的道路;當地民眾並希望在隘門原址,以「隘門重現」方式、緬懷先民的生命經歷及記憶。設置於廣州街223巷口牆面的公共藝術《艋舺記憶》,以馬賽克、不銹鋼為主要材質,高531公分、寬285公分,厚度則為12公分,下方並有中英對照的說明牌,配合圖文述說「隘門今昔」、「設置理念」及「隘門重現」。
《艋舺記憶》出自簡明輝之手,過去隘門為居民安全的出入口,公共藝術作品則將隘門化為記憶迴廊的出入口。為重現昔日民眾穿過隘門「別有洞天」的感受,《艋舺記憶》不僅運用現代繪畫的透視概念,並以類似剝皮寮連綿延伸、層層漸進的傳統商街巷弄,在巷口牆面上描繪出過往艋舺的商街景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