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伊莎蓓拉的房間" 回顧20世紀歷史
新網記者葉婷娜台北報導
2013/10/8 下午 10:19:54 / 文化藝術
比利時導演楊.洛華茲(Jan Lauwers)的經典作品《伊莎蓓拉的房間》,是在他的父親逝世後兩年,觸發了他以家人、家族史為題材作為靈感創作的作品。
|
《伊莎蓓拉的房間》比利時導演楊.洛華茲(左)與演員薇薇安‧德‧慕因克。(歸鴻亭攝影) |
《伊莎蓓拉的房間》2004年於法國亞維儂藝術節首演即深受觀眾喜愛,曾獲2006年法蘭德斯文化獎之最佳編劇,首演至今演出超過230場,造訪過超過80個城市,被讚譽為「亞維儂女王」今年已67歲薇薇安‧德‧慕因克(Viviane De Muynck),今天和導演楊.洛華茲出席記者會。
洛華茲說,寫作此劇的目的是想對社會即存的道德教條提出質疑,所以寫出這個富有爭議性的角色,而飾演伊莎蓓拉一角的薇薇安.德.慕因克是個具有高度哲學思判的演員,她在舞台上的演出,有讓人無法忽略的強大存在感。
《伊莎蓓拉的房間》故事從1910年開始,伊莎蓓拉一生的愛情,與其一輩子的非洲之夢,以女主角伊莎蓓拉的一生,引領觀眾回到有著世界大戰、廣島原子彈、登陸月球與大衛.鮑伊流行風潮的20世紀,在劇中,她是一個充滿爭議性的女性角色,一生中有73個男人,還跟只有16歲的男子發生感情。
而舞台上的擺設,都是父親留給的考古及民族學的文物,因此在演出時可以看到很多珍貴的文物,例如木乃伊型的獵鷹,這些文物,這些文物也增加了劇場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