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魚蝦藻把關 生物毒性檢測成本低


新網記者凃韋君台北報導
2013/11/12 下午 05:19:06 / 生態環保

 為加強河川水質把關,從1993年起,環保署環檢所進行適合國內生物毒性檢測標準方法開發。經多年努力,前後共完成鯉魚、羅漢魚、溪哥、米蝦、水蚤、藻類等不同生物毒性測試方法。

 環保署環境檢驗所代理組長楊喜男說,檢測河川毒性,必須選定1種脊椎生物和1種無脊椎生物。如鯉魚、羅漢魚是脊椎生物、米蝦、水蚤是無脊椎,就必須鯉魚和米蝦搭配,或羅漢魚和水蚤一組;因為不同生物對毒性敏感度不同,分別放在取樣汙水中,才不會有漏網之「毒」。

 由於生物毒性檢測成本不低,事業單位若能基於企業環保責任,在追求經濟成長之餘,自發性地監測放流水之生物毒性,更能塑造維護環境品質之優質企業形象,使臺灣邁向更健康永續的生態家園。

 環保署環境檢驗所表示,生物毒性檢測是使用活體生物,來檢測水質樣品中污染物質的毒性對生物體影響程度。生物毒性分為急毒性和慢毒性2種,急毒性試驗主要對生物生存影響評估,通常以死亡做為最後評估依據;慢毒性試驗主要是長期觀察污染物毒性對生物生理影響,評估內容為生長、生殖等,是否受到抑制。

 楊喜男指出,急毒檢測魚類(脊椎生物)必須觀察4天、米蝦、水蚤觀察2天,若在稀釋70%放流水中,死亡率超過一半即須進一步檢測化驗,找出水中導致魚蝦死亡原因。至於藻類(月牙藻)則是用來測試慢性毒物反應,96小時觀察生長有無畸形。

 環保署表示,為了避免已歷經有毒河川「洗禮」而免疫,所以實驗選擇魚都必須是2、3公分長的小魚,0.5至0.8公分長的喜蝦,水蚤則是24小時內出生。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生態環保
採訪:凃韋君 日期:2013/11/12 下午 05:19:06
關鍵字:環保署,鯉魚,羅漢魚,溪哥,米蝦,水蚤,藻類,脊椎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凃韋君報導
凃韋君報導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2025"金蝶獎"15本入圍名單出爐
經史子集 2024/11/7 下午 06:50:15